美中貿易戰終於傳來止戰的佳音,但沒有人能保證這是正式結束,還是短暫休兵。夾在兩強之間的台灣,日子很難過,處在產業鏈中間的台商,更是無辜受傷,究竟台灣該如何預先因應?抑或是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72歲的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創業步入40年,當年憑著一股「憨膽」勇闖世界,靠著購併海外大廠,如今事業版圖已橫跨全球16個國家,之中當然也包含了美國和中國。他以多年經驗建議,美中貿易爭端對台是「弊大於利」,政策現階段恐怕也難使力,企業要想辦法扎實基本功,有實力在世界上就有絕對話語權。
全球第三大,台灣人首次出現在貴賓席首排
2017年9月18日,全世界工具機業者最大盛事2017歐洲工具機展(EMO)於德國漢諾威市登場,德國總統Frank Walter Steinmeier親自主持開幕式熱鬧非凡。放眼望去台下來自世界各國的業者,但讓人很難不注意的是,貴賓席首排滿滿的德國官員中,唯二的企業嘉賓除了東道主德國工具機廠DMG外,竟然罕見地出現一張華人面孔。
「這是台灣第一次從第五排坐到第一排!」在場的機械公會秘書長王正青等人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這個華人臉龐就是朱志洋,在德國,身高只有160公分的他硬生生矮人一大截。不過拚實力,他大手筆花了新台幣6億元包下EMO展一整個展館,坪數高達2026坪,展出連世界第一大、日德聯姻的工具機集團DMG MORI都沒能做到的整廠整線解決方案,「氣勢就是不一樣。」
人小志氣高,有實力說話就能比較大聲
朱志洋創業之初做的只是代理日本挖土機,遇到石油危機後於1979年才半路轉型做起工具機,透過慧眼獨具的一樁樁併購案,如今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工具機集團,全世界有96間公司、37個品牌,舉凡外太空的衛星、天上飛的波音和空巴、地上跑的BMW,沒有他旗下精密機械打造出的零件,就難以運作。
「你說美國很大嗎?我不覺得美國有那麼大,美國如果這麼大,全球工具機前10大排名裡,美國也只有一家廠商入榜。工具機業代表的就是一個國家的國防力,台灣說小但其實也不小,還是很有本事的,」朱志洋爽朗地大笑說,即使面對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台企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IT中心、全球運籌總部為何要設在台灣?
今年2月初,朱志洋宣布將以一年的時間,配合集團整併為一家公司,以及2020年股票上市的計畫,將全球資訊管理(IT)中心從德國移回台灣,並找來科技大廠IBM、微軟協助,全力推動大數據、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等高科技,讓台灣成為友嘉集團全球運籌管理總部。
他坦言,台灣工具機業者對於IT並不是那麼的重視,中型的公司一年頂多花費2、300萬在這上頭,直到2015年併購德廠MAG後才發現,歐美大廠一年花在IT上的成本竟然高達5億元,「這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和國外差距這麼大,工具機業者如果管理、技術、服務能力不足,永遠只能接觸到比較小的客戶。」
之所以把IT中心設在台灣,朱志洋分析,一來是成本考量,設在台灣的成本大約只要國外的一半;二來台灣本來就是做PC產業出身,硬體保養這一環是強項,未來包括中、美、日、德、義在內的11個產品生產地,從研發、生產到銷售的管理系統將全面整合在台灣,即使在台灣當地生產、銷售的產品大約只占整個友嘉集團產品線的1%。
實力至上主義,唯擔心人才外流已擋不住
「我雖然透過全球購併壯大,但我從台灣起家,我們的根還是在台灣,我希望台灣還是我的核心價值,」朱志洋眼神堅定,道出這個最根本的原因,深諳每分錢都要花在刀口上,唯有這點絕對情感至上。
不過,對於未來發展,他並非完全不擔心,尤其台灣人才外流成為擋不住的潮流,朱志洋懇切期待政府能在教育的制度上幫幫忙。
事實上,友嘉集團本身已經有一套可說是台灣唯一的產學合作模式,產學專班裡通過相關檢定的優秀學生,朱志洋大手筆直接送他們到友嘉在世界各地的工廠實習,而且實習並不是讓學生到產線上去「打工」,而是聘請當地主管以一整年的時間一對一權力指導,算下來送一名學生到國外得花上500萬元。
朱志洋說確實很害怕以後找不到人,但就算怕還是得做,就像設立IT中心不可能一年拖過一年。在台灣面臨強敵環伺的今天,實業家努力開創自己的新局,也給其他台灣企業作為努力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