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額一億才設食品技師 食藥署修法又一髮夾彎


又一個讓業者和民眾看不懂的「政策髮夾彎」!衛福部食藥署在9月6日預告訂定「應置專門職業或技術證照人員之食品業者類別、規模與應置比率及其他相關規定」草案,將原規定中須設置專技人員的食品業者的資格門檻,由現行「不限資本額」突然更改為「資本額一億元以上」,引爆網路論戰。支持放寬者認為,食品技師不全然能適用於中小型業者,反對者則擔心黑心食品恐將變多,等於打臉蔡政府選前拍胸脯說要保障民眾食安。

要求食品業者設置專門技術人員的法案,在2014年發布時,僅規定肉品、水產品、乳品加工與餐飲業者應聘用專門職業人員,但沒有資本額限制,如經查不符規定將開罰 3至300 萬元不等。

此法一出,確實增加許多食品技師的就業機會,更讓許多食農相關科系學生紛紛上補習班報考證照。但對民間難以數計的家庭工廠、規模不到十人的傳統業者,像是賣自製肉鬆、肉乾或貢丸、魚丸的業者來說,卻從合法變違法,因此業界盛傳「娶媳婦或找女婿一定要有食品技師資格優先,才能嫁娶進門」,日後進入家族企業就能符合規定,又不會增加人事成本。

擴大業別,拉高門檻

食藥署在現行法令頒布後,陸續接到各方意見,屢次召開專家會議依照建議提出修正,把相關業別擴大為13類,資本額增加為一億元。從公告至今在網路上討論延燒不斷,總歸引起業者與民眾三大疑慮:(一)對民眾而言,門檻拉高到資本額一億元後,將有數萬家中小型食品業者,可能少了專業人員的把關,可以繼續產製「黑心食品」。(二)對食品從業人員而言,尤其是已經取得證照的數千名食品技師,業者不用為了符合規定而聘用,很可能會被減薪或裁員。(三)食藥暑宣稱僅抓食品大廠施行法規治理,而中小型廠商則採分級管理、輔導自主品管,是否意味著如果食安出問題,都是業者的錯,食藥署只須依法處罰即可呢?

參與許多食品法規修正討論的文化大學推廣部講師陳俊成認為,草案內容大幅修改遊戲規則,無疑暴露食藥署對外溝通出了問題,倉促修法,只會引起民怨。許多食安法規「抓大放小」可以讓多數業者減少為了符合「齊頭式法規」的成本支出,卻忽略了民眾對食安的期待並不會因此而減少,反而會因為政策放寬加深疑慮。

5年修法13次,做不到「分級管理」

肉品產業協會業者認為,食藥署修法動機都是「多設法規確保食品安全」,卻像在「防禦機制上一直增加未必有用的柵欄」,以屠宰工廠為例,本來就有農委會防檢局每日派駐廠獸醫師,在檢查工廠只要有衛生管理專責人員就可以,但現在又要增設食品技師,等於人力重置,而且對食品技師而言,在屠宰廠也發揮不了所學,浪費人才。

食品學者認為,食藥署登錄系統中有將近四十萬家,營業規模小則數萬元,大則上億元。在過去5年食安法修訂多達13 次,始終都沒有針對龐雜的業態提出有效的「分級管理」辦法,讓各類業者無所適從。現在只是一個是否要聘用食品技師的草案,就讓大大小小業者與專業從業人員因不同立場在網路上對立分化,雖然食藥署歡迎所有意見都能表達,但要如何釐清業者需求與法治精神,才是食藥署應該努力的。

社群評論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