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舫選舉為了國籍傷神 台灣人為她的切割傷心


台裔日本國會議員蓮舫當選日版民進黨黨魁,競選期間引發的雙重國籍問題,連日占據台日媒體版面。事後證明,蓮舫的日本國籍沒有法律疑義,對她的從政也毫無影響。但這場騷動,除了令人對日本部分保守論壇的偏執(完全超譯本國法律解釋)大開眼界外,最重要的是重新確認了日本許多媒體仍存有「一個中國」潛規則,無意間傷害了台灣而不自知。台灣社會則因國籍、血緣等認同指標的矛盾心結,導致對這些傷害的因應顯得進退失據。

1972年日中建交,確定「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則,日本對於「台灣是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表示「理解與尊重」中共的立場,但並非在一中政策的定義內。由於不承認中華民國是個國家,為避免無國籍的情況發生,建交前日本國內曾有大量的中華民國國籍身分者辦理歸化。但台日之間交流不受政策影響,因工作或通婚的國籍需求始終不斷。

她在1985年已經取得日本國籍

日本國籍法係屬人主義,父母雙方必須有一人是日本國籍者,1985年前以父系為準,修法實施後父母雙系皆可。蓮舫就是在1985年根據新法取得日本國籍。她的情況與「歸化」不同,歸化通常指申請者父母皆非日本籍的情況,例如因工作永住或第一代通婚者配偶。歸化的條件當然比因血緣出身嚴格許多。許多人以歸化的標準質疑蓮舫,但混血出生者本來就可以自由選擇父母任一方的國籍,世界上很多國家也認可多重國籍。日本原則上採單一國籍制,對於有多國籍選擇者,必須在成人後22歲以前做出選擇,不然會發出「催告」,收到催告後必須在一個月內辦理手續,否則會失去日本國籍。蓮舫既然在1985年已經辦理日本國籍取得手續,自然不會收到催告;對於他國國籍的放棄,也只規定「努力義務」,並無罰則,所以蓮舫的情況並無「違法」。

媒體質疑蓮舫刻意掩飾雙重國籍,直到這次事情鬧大了,才趕緊申請放棄中華民國國籍。但日本國籍事務規定繁瑣,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擁有雙重國籍是極可能的。即使是知名作家陳舜臣,也直到1992年才確認自己依然擁有中華民國國籍。他曾在1973年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從此不得入境台灣,因天安門事件對中國失望,1990年正式取得日本國籍,爾後才能自由進出故鄉台灣。更何況,由於日本不承認中華民國是個國家,日本人若想在台灣辦理歸化,台灣國籍法的規定是你必須先放棄日本國籍,如此則變成無國籍,日本政府基於保護人民的理由,通常不同意放棄國籍的申請。實務上演變成日本與中華民國雙重國籍者,所在多有。

蓮舫從政以來,從未否認自己的台灣出身,甚至在2010年出版的自傳中大篇幅描述台灣對她的意義。童年定期往返兩地間的台日語混用體驗、餐桌上的家庭對話跟台灣人一樣都離不開政治、彼時戒嚴實施宵禁無法像現在一樣品味夜市小吃….等等生動的描繪。父親謝哲信出生於日本時代的台灣,日語相當於母語,因為娶了日籍母親齊藤桂子,留在日本發展,其他兄姊則選擇移居美國,彷彿近現代台灣中上階層家族史的片斷縮影。為何選擇中國留學而非台灣呢?因為父親生前反對,理由是台灣會說日語的親友很多,無法體會異國生活而有新的成長。

這樣的台灣背景在台日友好的社會氛圍中,本來應該是加分才對。但保守論壇近乎執著的日本民族中心的「鐵血」追殺,連日發動輿論施壓,完全將國際化的國策標榜拋諸腦後,甚至波及到許多外國移民通婚者後代(例如日本越南混血兒TBS主播山內AYU),著實是場難看的鬧劇。

「台灣不是一個國家」,重傷台灣國民情感

蓮舫作為台裔政治人物,本來應該比任何人都有立場及高度,駁斥這種違反國際化潮流的言論,也可強化民進黨的改革形象。但她進退失措,政治誠信受到質疑,坐失讓日本邁向多元社會的契機。更不該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擅自詮釋法律,主張在1972年後,台灣出生者適用中國法律,以中國國籍法規定:取得他國國籍者,中國國籍自動失效,來替自己沒有雙重國籍的問題做辯護。

期間的騷動,還穿插有台灣國際編譯的「誤譯」,聲稱蓮舫認為「台灣不是一個國家」,許多人冷嘲熱諷蓮舫冷酷無情,更有立委要求外交部對日本抗議。對比從前「台灣的女兒」的熱捧,更顯現台灣人渴求被重視的欲求與玻璃心。

血緣的過度強調,其實與嘲諷對岸四海之內皆中國人的天朝思想無異,也再無立場指控日本國際化不足了。有國籍不代表絕對忠誠,更多時候是人性的趨利選擇,這從台灣社會過去的國籍經驗斑斑可考。而「中華民國」在國際的處處碰壁,更加劇了人們對於國籍的工具性想像。很多人即使明白蓮舫的國家認同是日本人,也不強求她認同台灣,但她放棄中華民國國籍這個動作,讓很多人覺得是因為台灣對她而言無利用價值了。

由於蓮舫的無厘頭辯解,許多媒體跟進評論詮釋,包括朝日新聞、每日新聞、東京新聞、共同通信與時事通信等大社,造成在日台灣人社群的不滿與驚慌。迫使法務省民事局必須對媒體發出見解聲明,重新確認台灣出身者不適用中國法律。官方定調後,只有每日新聞承認錯誤,其他媒體只有報導法務省見解的新聞,卻並未對連日來的誤導輿論表示任何歉意或訂正啟事。駐外單位也未對日本媒體做出任何更正要求,嚴重失職。若法務省未出面,這件事的後續發展可不是喊喊台日友好就可以解決的了。

國際社會的交流除了政治與經濟,國民情感的要素越來越重要,此點可從日本與中韓的爭執不和獲證。台日之間看似沒有此要素干擾,其實長期被親日哈台的表象遮蔽。國民情感很容易受媒體形塑的輿論左右,必須儘速建立因應機制,這是經貿安保以外的重要課題,或許也是本次騷動帶給我們的警訊吧!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