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邦金董事長蔡明忠日前出席公開活動時示警,「金融業是金飯碗的時代已不再,金融業要突破,就要擁抱金融科技創新。」確實金融科技早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但是,針對保護金融科技研發、創新,以及讓自己保有競爭優勢的專利佈局,台灣所擁有的專利數量卻是寥寥可數,遠遠落後其他國家。
專利數量少,反映產業發展較落後
理論上,專利的數量愈多,表示在該國家、該領域的創新程度愈高。換句話說,要得知一個國家金融科技發展的腳步,從金融科技專利的數量可以略知一二。根據金管會資料顯示,美國金融科技專利數有4萬5千多件居冠,其次是日本1萬6千多件,韓國也有將近1萬件,中國大陸則是8千多件。相較之下,台灣只有887件,和中國大陸整整差了10倍之多。
為什麼會有這樣懸殊的狀況產生?擁有台灣金融科技專利數量冠軍的喬美國際創辦人簡永松分析,最主要和政府政策制定的態度有關,因為政府太晚發現金融科技專利的重要性,既然政策沒有推動,業者腳步當然也裹足不前。
傳統金融業者相較之下更不重視
同理可證,簡永松表示,在台灣金融業過去是特許行業,因此往往可以在具有優勢的市場中取得寡占地位,他們以為可以永遠保持領先,銀行並沒有申請專利保護的壓力,結果金融科技崛起,當資訊業、科技業和各個行業都開始搶食金融業大餅時,金融業才開始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數字確實會說話,以國內的金融科技專利申請狀況來看,根據智財局統計,從2005年至今年5月底為止,相關專利申請有3236件,其中非金融業者的申請高達3189件,占了總量的98%。在有限的數字中,台灣金融業者的專利更是少之又少。
華南銀行昨日表示,公告取得經濟部智財局核准的四項金融科技專利,同時也是國內首家取得金融科技專利的泛公股銀行。在這之前,泛公股銀行的專利數量是零,而民營銀行總和也才20幾項。
重視創新專利布局,取得商機
一位金融業者指出,「金融業者一般就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而且在政府保護下,變化都不大,」因此這方面的思維一定要改變,在金融科技全競爭的環境中,合縱連橫是傳統金融業者的機會,在跨界合作的背後一定有些新的商業模式可以發展。「而且不要再等政府推動了,一定要自發性去做。」
金融科技專利的質與量,反映出產業的競爭力,而產業的競爭力又來自技術和服務的創新。簡永松指出,金融科技專利面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科技、技術面的創新,另一種則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後者來說是更重要的。在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中,會有數種專利組合在一起,必須投入大量資源,也有可能做到一半發現不可行而失敗,「但是一旦建立起來,就是賺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