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腫塊是一種常見的表現,頸部裡面包含頸動脈、靜脈、脊椎、食道、氣管、淋巴組織等重要器官,出現腫塊時較容易被摸到,除了良性發炎反應,也別忽視可能是癌症的警訊!因此,了解常見頸部腫塊的原因及危險因子,有助於及時診斷及治療。
成人頸部腫塊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一、發炎性疾病:正常人頸部淋巴腺約有2、300個,約半顆米粒大小,有發炎反應時則會變大,但一般不會超過2公分。一般人常因感冒、牙齒痛、扁桃腺發炎等而有頸部淋巴結腫大現象,大多會在治療本身的發炎疾病後數天內縮小。
二、先天性的頸部腫塊:通常兒童時期就有,但也有到成人時才發現,而此種腫塊通常為緩慢成長,無痛且軟或有彈性的腫塊,而且形狀呈圓形等,感染發炎後才會痛和腫脹,如甲狀舌骨囊腫、皮樣囊腫、血管瘤、淋巴管瘤、鰓裂囊腫、甲狀腺囊腫、脂肪瘤…等
三、惡性腫瘤:年紀越大(大於40歲以上)則惡性機率增加。另外,頸部腫塊有個80%法則:「統計3公分以上之頸部腫瘤約80%為惡性,惡性腫瘤當中約80%為轉移性,轉移性腫瘤當中約80%來自頭頸部的原發病灶。」惡性腫瘤常會造成頸部淋巴轉移,若為頸後三角,其原發腫瘤較常見為鼻咽部;而鎖骨上窩淋巴轉移其原發腫瘤則較有可能為氣管、食道或胃。
以下病史的頸部腫塊可能是惡性的風險較高:
(1)年紀大於40歲
(2)物質使用:是否有煙、酒、檳榔的使用
(3)最近有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半年內體重下降>10%)、不明原因發燒(沒有明顯的感染源)、夜間盜汗、疲倦、食慾不振
以下症狀的頸部腫塊可能是惡性的風險較高:
(1)腫塊特性:硬的且固定不能移動
(2)腫塊大小:發炎性淋巴結腫大很少超過2公分,所以當頸部腫塊大於2公分時則惡性風險提高
(3)腫塊皮膚表面異常:如潰瘍或破皮
(4)和頸部腫塊同側的耳朵痛、耳鳴、悶塞感或聽力變差
頸部腫塊雖然以良性為居多,然而若治療幾周後仍然沒有消失,或者頸部腫塊合併上述危險因子,一定要進一步檢查及評估。
原文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 家庭醫學科醫師吳婉卉、吳美鳳,本文轉載自《彰基院訊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