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青」或「一抹藍」 公廣集團何去何從?

公視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8月26日當選公視董事後5天,在蘋果日報發表「為何台灣不能有自己的BBC」一文,引起學界對公廣集團的定位論戰;同樣也是公視董事的政大廣告系教授鄭自隆,9月12日在聯合報回應「公視就是公視,何必像BBC」,2位學者的觀點迥異,且都有意參選公視董事長,未來將有不少精采的交鋒。

藉3大報展開公視戰場

這一波加入探討公視定位的還有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他於9月13日在聯合報投書「公視從沒想過要當BBC」;9月17日,前公視總經理胡元輝在蘋果日報發表「公廣集團何去何從,開展公共想像運動」;9月22日,資深媒體人藍祖蔚在自由時報寫了「拍賣華視救公視」評論,堪稱是「5大學者的公視論戰」。

公視到底出了什麼事,需要勞駕這些來頭不小的專家把脈,只是他們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從公視預算、節目製播、報導視野、收視率高低、人員器材規模等,都有相當理論基礎;然而這勢必讓公視更難為,怎麼做都會陷入「順了姑意、逆了嫂意」的尷尬,不只董事會共識難決、文化部騎虎難下,特別是公視、華視的經營管理,更將不知所措。

據透露,其實公視問題還不難解決,最難搞的應該是「董事會」;邱家宜的文章,就點出關鍵—「過去各黨政府不樂見公廣(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壯大,任其淪為政治角力犧牲品也是要因」,而公視董事會的組成,是由國會各黨派推薦審查委員投票產生,很難不被政治力牽引。

華視4千萬錯帳是一場烏龍

以文化部長鄭麗君日前下令追查華視一筆4千萬元的「錯帳」為例,此事引爆公視董事拍桌對罵,還傳出稽核室主任林惠崇因查不出錢的流向,心力交瘁而請辭;消息指出,林惠崇已被慰留,也不是4千萬這個數字,而是2500萬的調節表項目發生疏失,與「帳」是兩回事。

一位前公廣高層人士直指,「錯帳是一個烏龍,更是一個假新聞」;由於該調節表是在2007年到2013年所累積的問題,主要是華視教學節目函授教材的收入費用,而且不必報稅所產生。以童子賢為首的調查小組,調查報告似未查出不法,導致部分董監事不滿。

不滿的矛頭指向華視總經理王麟祥,原本以為新政府上台後就會換調整公視與華視高層人事,但是前董事長邵玉銘繼續任命王麟祥,讓挺綠的董監事誤以為王是藍營的前朝人馬,所以想藉機將其整垮;其實調閱「錯帳」的時間點,該負責的華視總經理並非王麟祥。

民進黨人事布局非常鬼打牆

因為制度問題,此事還發生「公視董事長」邵玉銘發函給「華視董事長」邵玉銘,要求查明4千萬錯帳的怪異情況。相關人士說,自己發函查自己,就是公廣集團滑稽的地方,新的董事會還會依樣畫葫蘆嗎?文化部應該也難置身事外。

對於掌握公視、華視、中央社、央廣等國家媒體,民進黨已經迫不及待,但是像陳國祥與王麟祥等人,政治色彩恐怕難說他們是「一把青」或「一抹藍」,有的甚至有綠營特定人士撐腰。民進黨人士透露,這一連串新政府的人事,「很像鬼打牆」,背後多的是民進黨派系的爭鬥,才經常出現「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況。

政治凌駕專業、黨派重於國家,讓有志於公廣集團往「大公廣」發展、或是朝「小而美」路線前進的文化界人士,有孤掌難鳴之感,他們的呼籲,更容易淪為空谷足音,迅速被掩蓋在荒煙蔓草中,要解決公視問題,依然遙遙無期。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