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就醫前,先上網查該醫院護病比,再決定上哪間醫院,這樣不是很荒謬嗎?」財團法人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說,這不是隨口談談,這正是衛福部將推動的簡化醫院評鑑草案。
衛福部將於23日舉行醫院評鑑基準第二次交流會議,擬在2017年推出新的醫院評鑑標準,將醫事人力項目評鑑全數刪除,即未來醫院人力不夠,仍能通過評鑑。
評鑑放錯重點,誰得利?
衛福部擬簡化醫院評鑑,容易被造假的書面評鑑沒刪減,簡化的卻是「醫事人力項目」。
劉淑瓊說,過去醫事人力評鑑是「死當」項目,不論其他項目分數多高,只要人力不足,評鑑就不可能過關,「醫事人力攸關病人的生命安全」,但是衛福部卻將改由各醫院自行上網公布人力數據,不列入評鑑成績。
「誰看醫生前,會查醫院有幾個醫生、護理師?」台灣聽力語言學會副理事長葉文英說,第一次開會時就表達不滿,當時衛福部次長蔡森田隨即回應:「醫院若做得不好,輿論自然會給予評鑑」讓當場醫界人士都大喊傻眼,「這是政府該說出來的話嗎?」
過去衛福部明訂醫事人力下限,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會召集人古博仁認為,當「必要」人數改為「參考」人數時,沒有幾家醫院會確實聘雇醫療人員,中間每年節省的人力成本,光是藥師就可省89億,護理師則可省224億,錢進了誰的口袋?答案呼之欲出。
台灣護病比1:13已是世界高標
台灣醫護人力評鑑標準相較其他國家偏低,每床的配備標準跟美國相比,醫師為美國的4分之一,護理師為2分之一,藥師為8分之一至17分之一。(詳見「各國醫護比比較表」)。除此之外,對於檢驗、放射、麻醉、呼吸治療等專業,長期皆處於人力不足的情形,衛福部不但沒有立法保障,反而要將最後一道防線撤除。根據醫改會調查,台灣護病比為1:13,這樣的數據已遠高於其他已開發國家,但仍有基層護理人員指出,數據其實是假的,實際走一遭就知道,白天班至少1:20,大夜班至少1:30。
衛福部的官員們都是醫師出身,親戚都是醫療人員,退職後也將回到醫界,背後的利益牽扯太大了,醫改會裡,一位資深醫療人員這麼說。醫改會也呼籲衛福部,在醫院評鑑中不應放錯重點,該改革的是容易造假的書面報告,而非拿掉最低的人力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