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老師 美國農家子弟在彰化推動體制外自學教育


撰文=果哲

國道一號從彰化鹿港交流道下,往鹿港秀水的方向行駛一公里,左轉進入小巷,約五百米後的右手邊,兩株高聳南洋杉連接著茂密綠樹,就是苗圃蒙特梭利中小學。這所學校,實行嚴謹的蒙特梭利教育法,已經有十六年了。蒙特梭利教育從零歲開始,校長梅世傑(Robert William Major)說:「蒙氏真正完成一個孩子的教育是二十四歲,蒙氏沒有傳統的小學中學概念,一個人一直在學習、一直在建立自己的觀念到二十四歲。」在一般台灣人的印象裡,蒙特梭利只是辦幼兒園教育,但是在美國蒙特梭利中學已經有超過兩千所。

彰化苗圃蒙特梭利中小學
主張「自學能力」與「混齡教學」的本土化蒙氏教育

梅校長說,佛洛伊德的女兒安娜(Anna Freud)也是蒙特梭利的學生,「Google創辦人、亞馬遜網站創辦人、英國威廉王子都是接受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名人。Google創辦人甚至將其成就完全歸功於蒙特梭利教育法。蒙特梭利教育的理論盛行在全世界已一百多年。有非常多的名人都和蒙特梭利有關,例如印度詩人泰戈爾、發明電話的貝爾、發明家愛迪生和美國總統威爾遜、幼教大師皮亞傑等,都曾大力協助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女士推廣她的理論,或在世界各地設立學校。蒙特梭利的教育論著被翻譯成三十七國語言,蒙特梭利教育法則已經普及到全世界一百一十多個國家。」

照顧苗圃的農夫

梅校長是美國鄉下長大的農家子弟,大學是國際關係和法文雙學位,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念農業經濟碩士,特別研究亞洲的農業發展。論文題目是「台灣人為何從鄉下搬到都市?」。梅校長一直希望能當一個農夫。

梅校長在麥迪遜就讀時,就因為反核戰而出名。他組織的舞蹈團體中,有蒙氏學校的孩子,「我參加很多的社團討論就發現,這些人那麼尊重別人,那麼注意別人有沒有機會發言。我們激烈地在討論,他們很注意聽但發言不多,輪到他們時他們會說,我發言之前很想先聽這位的意見。我覺得他們好特別,這些蒙特梭利的孩子不想搶機會,他們也不想強迫別人接受什麼,引起了我的好奇。」後來梅校長在研究甘地,跑去印度找認識甘地的人談話,他們有一個圖書館,梅校長看到有蒙特梭利演講的書,讀了之後「發現蒙氏的想法跟我的非常像」。

一九八二年,梅校長到師大語言中心學中文時,和何嘉仁的老闆Hess以及喬登美語的老闆Jordan,當時都是師大語言中心的同學。他在台灣教了一年的美語之後,回到威斯康辛大學的圖書館,無意中看到了一本書,是一部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重要著作。裡面談到自學語言,「我一直在想如何教孩子學習美語,應該是靠他學習語言的本能,而不是靠我來教。」之後,在任何地方看到蒙氏的書,梅校長就會買下來讀。

學經濟的梅校長,雖然在台灣看到美語市場的大生意,但是他認為台灣的補習班證明台灣的教育體制有問題,原本就不應該有補習班。「我很想做不一樣的學校。」但是當時梅校長在教育部得到的答案是,「你只能做國際學校,否則就不能教台灣的小孩。」梅校長不要那些,他要幫助台灣的小孩,「我推廣這個教學,是為了台灣的小孩,不是為了台灣的父母,很多體制外的學校就是為了服務台灣的父母。」
梅校長強調:「我不是為了台灣的政府、台灣的教育處、台灣的家長工作;我不是辦殖民地教育,我是在幫助孩子成長,他也在幫助我自己成長。我希望小孩的生命有意義,我唯一的想法是當一個引導者。我沒有在幫助他們去聽父母的話,我是在幫助他們跟父母一起成長,我也在幫助他們知道怎麼幫助父母成長。」

梅校長不想辦補習班,不想做蒙特梭利苗圃大王國,他想在彰化做很多自學教室,讓孩子能自學。「我也沒有要做苗圃一苗圃二苗圃三苗圃四⋯⋯這是殖民地的觀念,我沒有興趣。可是如果有別的地方,有一群家長、有一些老師,真誠地想幫助台灣成長,我願意在他們的家鄉、社區,做一個自學教室,讓混齡的孩子可以成長,自學是他們的基本權。」

苗圃在二○一五年九月籌備發起「苗圃新希望教室運動—— 私辦公推蒙特梭利小學班」。在二○一六年四月由彰化縣教育處副處長見證苗圃與管嶼國小簽訂合作意向書,運用管嶼國小的閒置教室,建立一間一至三年級的蒙氏混齡教室。

「我看到孩子的成長越來越多,我也在跟他們一起成長,我每天越來越愛他們,越來越愛台灣,覺得自己的生命越來越有意義,為什麼呢?」照顧苗圃已經十六年了,梅校長說:「因為那是真正的教育!」

內容來源:作者/ 果哲(《台灣教育的另一片天空》由大塊文化出版授權轉載)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