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比其他國家更需要監理沙盒 尤其是新創業者


自從今年六月,新加坡公布了他們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理沙盒計畫,「監理沙盒」一詞瞬間也在台灣引發熱烈討論,不僅立委曾銘宗、余宛如相繼召開公聽會呼籲修法,即將上任的準數位政委唐鳳也在協作平台v Taiwan上徵集各方對監理沙盒的意見。

監理沙盒讓業者減少法遵成本

由於台灣屬於成文法國家,有些法律規定是列舉規定,某種程度會產生「法律雖然沒有規定不能做,但還是不能做」這樣矛盾的情況。當金融科技演變愈來愈快,但法規鬆綁卻沒有跟上腳步,如此一來,法規問題成為業者最大的絆腳石,隨時都有可能觸法而吃上官司,到最後乾脆放棄創新。

因此,市場多數人認為在這種困境當中,法規鬆綁又緩不濟急,「監理沙盒」正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讓業者在一個低監理、但風險可控管的環境中,只要符合必要條件,就能較無限制的測試創新的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型。最後監管單位可再視測試結果來決定該項目是否需要收到監理,確保產品未來上市後能有效促進和保護消費者權益。 

台版「監理沙盒」,「非」金融業者不適用

而金管會原本抱持著「先觀察其他國家怎麼做」的態度,在各界疾呼之下,金管會也改口表示已經實施的「領航計畫(pilot program)」,其實就相當於「台版」監理沙盒。

不過仔細一看內容,舉凡過去試辦的OTA手機信用卡、ATM指靜脈提款等案例,全部都是金融業者所推出的服務,換句話說,「領航計畫」並不適用於「非」金融業者。

「台灣比其他國家更需要監理沙盒,」長期研究金融監理的中經院國際所研究員王儷容表示,「尤其對中小企業來說。」她認為,台灣金融科技推進主要的動能還是來自於新創業者,不過,新創業者的資金和資源往往都不足,如果能透過監理沙盒的測試機制,把繁複且須花費高成本的法遵先放一旁,更能帶動創新能量,甚至刺激投資。

換句話說,在監理沙盒機制中,新創業者更能全心全力投入產品改善,更加專注處理未來上市後可能發生的種種問題。

政府思維仍舊停留在「保護」金融業者

王儷容回憶,今年去新加坡最大銀行、星展銀行參訪時,該行法遵主管信心滿滿地對他們表示,其實在金融科技領域裡面,他們並不怕非金融機構進來與之競爭,「因為那些新創公司對法規都不了解,很容易就觸法。」這樣的情形恐怕也正在台灣體現。

本身即為創業家的民進黨立委余宛如也在官網發文表示,據國外報告研究,愈慢迎接金融科技的挑戰,付出的成本就會愈高。當國外已經有科技新創公司,以跳過銀行、提供公平與透明的網路匯兌服務而成為矽谷當紅炸子雞,但是在台灣,「我們的金融科技新創公司,往往卻從創業的第一天,就要擔心觸法的風險。」

余宛如還指出,8月份金管會協同其周邊單位,舉辦了15場金融科技座談會,「但是沒有一場是特別邀請新創產業,」對於新創業者要如何適應金融監管,他們完全沒有參與的機會。到目前為止,主管機關談論的主題仍然是:如何避免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的風潮下受到傷害。

監理沙盒新創業者還得再等等

對此,記者致電詢問金管會,金管會金融科技辦公室執秘蔡福隆回應,「領航計畫」目前的確是以金融業者為主,未來是否可以提供給非金融業者,可以再檢討調整,不過時程、方向都還沒有確定。政府雖然定調「數位國家、創新經濟」做為國家未來方向,但是對新創業者依舊不太友善,也讓人擔心「強化創新」最後只能淪為口號。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