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WHO、WHA都要北京同意 台灣該怎麼辦?


外交部已證實未收到國際民航組織大會(ICAO)邀請函,而前幾年台灣都以「非政府組織觀察員」名義參與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今年台灣8個非政府組織申請「週邊會議」也未獲准;同時間舉行的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大會,現在也在設法突破重圍參與。台灣在2016下半年的國際大會都出師不利,明年的WHO會議是否存在轉機?

「中國同意下的國際參與」已成既定模式

前立委林濁水認為,「2005年中國與WHO秘書處簽下的備忘錄,把台灣當成中國的一省,未來台灣參與WHO、WHA各種活動都要經過北京同意。」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認為,「馬政府使得『中國同意下的國際參與』成為既定模式,在承認九二共識之後雖年年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但參與每個會議都需要中國同意。」

每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都會舉辦會員大會,台灣自1997年開始以觀察員、會員等各種名稱、身分參與會議討論,來自於民間與政府的努力。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在1995年提出重返WTO的倡議,1997年李登輝時任總統、章孝嚴擔任外交部長時,台灣才首次以WHA觀察員「中華民國」的身分參與。

危機抑或轉機,端看什麼是「實質參與」

立委林昶佐認為,大家都在講實質參與,應該先了解「實質」所指為何。「剛好奧運結束,我們知道名字用『中華台北』尊嚴拚不到,但是我們的金牌不會比別人少,也可以到現場參賽,展現能力,不只是參加開閉幕和表演賽,這就叫『拚實質』。」

「WHO到底在拚什麼?」林昶佐認為,「台灣在這些國際組織大會無法參與決策,尊嚴沒有拚到、實質參與也沒有拚到,這是掉進8年來馬英九所設下的陷阱。」在「一中原則」的條件下進行國際參與,林世嘉認為僅是「短空長多」。

林濁水認為,「就台灣而言,功能性需求和透過參與在國際上表達自己的存在,是參與這些國際組織的兩大意義。」以ICAO為例,林濁水認為桃園機場在近10年來貨運量排名全球10名以內,客運量也是排名11名,即使不參加國際組織,各國也不可能遺漏台灣作為一個重要的位置。而台灣在2003年SARS之後,也成為國際防疫重要一環,意思是實質的功能達成之後,只剩下主權展現的意義,如果「台灣主體性的呈現一直都是負面意義,就寧願不參加」。

台灣該怎麼做?

扁政府時期,曾在參與WHO大會之前,組成跨部會小組,包含當時的衛生署、新聞局、僑委會,林世嘉問,「台灣明年做法是什麼?要不要組跨部會小組?要不要給衛福部更多資源?」

林濁水、林昶佐與徐永明都認為,明年WHA參與的狀況並不樂觀,徐永明認為,「應該好好重新審視新政府的國際參與,否則每兩個月就遇到一次狀況,不應該見招拆招,而是進行大規模倡議,漸漸將場外的參與轉為常態。」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