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上周公布半年一次的「主要貿易夥伴外匯政策」報告,台灣再度名列操縱匯率觀察名單。美國評估的觀察條件有三項,第一是該經濟體去年對美貿易順差是否達到200億美元;第二是該經濟體的實質經常順差是否占國內生產毛額逾3%;最後則是該經濟體是否持續且單向干預匯市,在一年內淨買入外幣超過GDP的2%。
新台幣長期升值,但短線上還能喘口氣
此次台灣仍因符合上述條件中的後面兩項而二度名列觀察名單,美國從今年4月起出具首次報告,之後每半年將例行性持續提出相關報告,定期監控貿易對手國的外匯政策,對於過度操控匯率的國家,將採取貿易懲罰行動。
然而即使央行回應強調絕未操控匯率,不過觀察今年4月以來,新台幣兌美元已朝向升值趨勢來看,在美國仍掌握貨幣的最大話語權之下,各國也只能啞巴吃黃蓮,即便如中國、日本恐怕也不敢輕忽。
不過出口商還不用太過緊張,由於投資人認為美國12月升息的機率已經超過6成,美元指數近期彈升至98,匯銀人士認為,若呼應美國12月將要升息,資金逐步撤離亞洲並回流美國之下,美元指數還有2%的上漲空間,也就是說在12月中旬前,新台幣都還能喘口氣,可以暫時減輕升值的壓力。
面對美國警告,央行收手作價
面對美國提出觀察名單,來影響貿易對手國的匯率政策,促使其他國家的貨幣升值,甚至可能祭出貿易制裁手段。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認為,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各國央行多少都會有操作匯率的手段,這是無可厚非的,「只是台灣央行的手法要再『現代化』一些。」
殷乃平舉例,土耳其為讓匯率貶值,先印鈔票去買美元讓土耳其幣貶值,之後再拿美元去買黃金,並將黃金運回國內轉手賣出,這麼一來貨幣也跟著回籠。不過事實上,市場也觀察到,為了因應美財政部的匯率報告,從今年4月以來,央行幾乎已經退出尾盤作價,放手讓新台幣交由市場供需決定。
匯銀人士則認為,匯率本來就是雙面刃,央行較少介入對市場來說會比較健康,未來新台幣匯率只要隨著其他亞洲國家走,保持靈活彈性,相信不太至於會再被抓到把柄。
以現況分析來說,目前世界各國間的貿易都在緊縮,關閉貿易門戶的情況也愈來愈嚴重,在這種情形之下,相信美國也不敢貿然採取太過強烈的貿易報復手段。只是市場一般也預期,若美國總統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當選,美國將會更加嚴格檢視亞洲的匯率政策,「到時候就難保美國不會真正祭出制裁措施,」匯銀人士指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