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即將上路!安寧個管師:你我都該了解保障善終的「病人自主權利法」

醫療政策

有句話說「好死不如賴活」。意思是:活?總比死了好,雖然活得很痛苦,但人生可能還有翻盤的希望。現在,轉換個場景來思考,假如此情此景發生在末期病人的身上,因為疾病的進展,醫療變成只是延長其瀕死過程,這時你要選擇好死呢?還是賴活呢?

「人生無常」明白告訴我們,人生變化太快,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當然也包括死亡。直面死亡的勇氣從來不是與生俱來,提早思考、提早準備,當轉身離開的那一刻,可以比別人優雅、從容。2000年通過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2019年將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保障你我可以善終的進場門票。

善終、善生、善別

一位80多歲胰臟癌末期的爺爺,近日病況惡化,插管住進加護病房。由於爺爺意識清醒時沒有註記自己想要的醫療處置,家人們對於撤除氣管內插管呈現不同的意見,為此醫療團隊召開家庭會議,說明病人已屆生命末期、治療極可能無效,即使目前狀況看似穩定,若維持插管出院,也會因為病程的發展而反覆進出醫院,增加病人的辛苦。

會議中家屬低聲啜泣,看著最愛的親人躺在病床上受苦,眼睛只能微微地張著無法靈活轉動,嘴巴被氣管內管撐開了沒辦法闔上,無法進食也被放上了鼻胃管,不管大聲叫著或輕聲在耳邊呼喚「爸爸…」,回應的只有各種機器運轉的聲音。彼此就像困獸,ㄧ個在身之內、ㄧ個在身之外,心急如焚、六神無主,無聲地吶喊到底要怎麼辦? 這時候,奶奶想起老伴曾經對她說過:「假如性命救不回來,不要急救、不要插管!」在場其他家人完全都不曉得爺爺有如此想法,此時奶奶的提醒如同愁雲慘霧中照進了陽光,讓後續的醫療處置能依爺爺的意願進行討論和決定。

假如我們在意識清楚時,把握機會討論、註記自己想要和不想要的醫療措施,就可減輕家人要幫你做決定時的天人交戰,減少留在家人心中的遺憾,讓最後的時光可以充滿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要想、要說、要寫

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會為很多事情做準備,如旅行、進修、結婚、退休等,但是卻鮮少為必定的「死亡」預先規劃。雖然知道生命很脆弱,同時又覺得死亡離自己還很遠,對於未知的事情因害怕或不安,只好先選擇不聽、不看、不說。然而台灣推動安寧近30年,談論生死的風氣逐漸開放接受,提早思考和預先寫下自己在臨終時所期待的醫療處置,成為一種全民運動。

藉由社會風氣的推進,延展了醫療自主的層次和範圍,將於2019年正式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由法律進一步放寬並保障民眾可預立醫療決定的臨床條件。這條法律中相當重要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就是在幫助民眾了解自身的各種醫療照護與善終意願,同時依據個人生死觀與親屬、重要的關係人進行知情、選擇與決定的溝通。 彰基在2016年開設全國第一個「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37診)」,已協助多位民眾表達自己的醫療意願簽署。

有位行動不便坐輪椅的奶奶,近日得知自己的病情發展將面臨長期洗腎,主動向家人提出要來醫院討論日後的醫療選項,奶奶用台語說:「已經救袂活,當給我插管,壓心臟、電我,我不願過這款生活,沒尊嚴,也不通讓後輩歹做決定。」陪同的家人,眼眶微微地泛紅表示,平常沒主動跟阿嬤聊這些,突然聽到心情是難過、不捨,但尊重阿嬤的決定,因不想讓她受苦,特別感謝有機會透過諮商門診聽見阿嬤的心內話。奶奶在診間認真詢問的神情與對話,也讓醫療團隊感受到生命的智慧與哲理。

來到預約諮商門診的民眾都有共同想法,希望趁自己意識清楚身體算健康,能透過醫療照護諮商過程,選擇要接受或拒絕的醫療選項,不要讓親人屆時在醫療現場承受做決定的壓力及為難,也避免自己接受不想要的醫療。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人自主權利法》保障每個人的醫療自主、善終權益。既然已無法選擇出生的舞台,至少,在生命謝幕的那一刻,期待你我都能優雅轉身,安然地步下舞台。

原文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安寧緩和療護科個管師葉瓊蓺,本文轉載自《彰基院訊電子報》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