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的新書「台灣山林百年紀」,9日在台北舉行首場發表會。這本書紀錄他20多年來參與台灣社會運動、森林與環境保育的心得。從1912年開始到1991年結束的大伐木時代,延伸到公元2千年後的種樹造林、減碳造林,台灣2500公尺以下的自然森林幾乎被砍伐殆盡。
李根政認為,唯有理解台灣過去百年山林的種種困境,才能深思未來應該透過什麼體制來保護山林,讓後代子孫覺得這一代是負責任的。
金門小孩跨海愛上台灣山林
1968年李根政在金門出生,那是一個戰亂的年代,當共軍跟國軍對打時,全家人要躲在爸媽主臥室牀下的防空洞吃晚餐,一邊還要仔細聽砲火方向,共軍打完換國軍,聽到這邊發砲就安全了,趕緊出來拿手電筒找砲彈破片去換糖菓。
戰亂也造成家庭悲劇,823砲戰時李根政的姑姑、姑丈正在田裏採收地瓜,不幸雙雙身亡。在金門,縣長由軍方指派,所有人都跟你說,不要想太多,因為做什麼都沒用,政府不會改變的,感受到的是一種絕望的社會氛圍。他從小的心願是當藝術家,1993年到高雄當小學老師,也持續繪畫,雖然沒有放棄夢想,但另一方面接觸到環保運動,接著參與保護柴山運動,讓他感到最大的震撼是,發現人民是可以有力量的,1998在高雄市教師會成立生態中心。
當時很多人民開始組織起來,調查柴山自然生態環境,並把這些調查結果揭露給市民知道,之後再去跟政府陳情,要求柴山應成立自然公園。2011年,在經過20年許多人的努力之後,柴山終於成為自然公園。而柴山給他的啟示是:「你不必等到有權有勢才能改變,人民就可以起身改變環境。」
辭去教職投入環境運動,成立地球公民基金會
之後李根政對環境的關心從山林延伸到水源、汙染,2005年由前環保署長張國龍任命為環保署的環評委員,成為史上第一、也是唯一擔任環評委員的小學老師。他全心投入當環評委員,一心一意想擋下不當的開發案,那時沒有高鐵,每次開會都要拖著裝滿資料的行李箱趕火車,耗費許多心力。 為了能更專心從事環境運動,2007年李根政辭去已累積17年的小學教職,創立「地球公民協會」,2011年再轉型為「地球公民基金會」 ,是台灣第一個成立基金會的環保團體。
當時他說,基金會的成立是要創造一個台灣的新文化,就是合作,要集結更多力量,一起努力來改變社會。基金會目前有10多位專職人員,培育年輕優秀的環境運動者,且提供穩定的收入讓他們可以專心工作,這是李根政個人在推動環境運動之外,對社會做出的重要貢獻。
2016年李根政促成綠黨與社民黨結盟,參選不分區立委,但最後選舉失利,選後他回顧了幾件最想做的事,其中之一就是要把多年來參與山林保護運動的紀錄寫下來,這本書可以說是參政挫敗後產生的意外動能。
其實2013年李根政應美國國務院之邀到美國做21天訪問,他去加州看115公尺高的紅木,宛如聖殿。他說,台灣之所以是一個偉大的地方,因為台灣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台灣杉,也可以長到90公尺高,這是值得所有台灣人驕傲的事。然而,台灣森林的歷史真相從未被寫進教科書,這是他覺得應該把這本書寫下來的動機,而這一切要從1912年開啟的大伐木時代說起。
1912年到1991年的大伐木時代,台灣森林的浩劫
日治時期砍的闊葉林主要做樟腦,國民黨來台後開林道,深入中央山脈從最頂端開到山腳下,山脈無一倖免,伐木數量是日治時期的四倍。
美援時代對台灣森林也有重大影響。當時美援支持台灣做林相變更,派來的專家以「有沒有經濟價值」來評斷森林,把原始林砍掉改種材基量多的樹種,光這樣就毀掉四萬公頃原始林。一直到1988才有森林保護運動,1989年政府宣布禁伐檜木林,且將林務局改制,從事業單位改成以公務預算執行山林保育的單位。
1991年生能學者陳玉峰揭發六龜試驗林砍樹事件,用事業研究之名將500年的櫸木砍下來,還把樹頭挖掉。李根政說,櫸木是保護水土很重要的樹種,在很陡峭沒什麼土壤的山地,只要櫸木長上去水土就能保持得很好。之後一連串的運動,政府終於宣布禁伐天然林,1991年台灣大伐木時代正式結束。
但台灣的森林浩劫就此結束了嗎,並沒有,1996年賀伯颱風災後,基於預防土石流開始推動全民造林、加上之後的減碳造林,延續大伐木時代的想法,再度毀掉4萬公頃森林。現在表面上看到的自然森林,其實是砍樹後改種經濟林,但經濟林又失敗後廢棄經營,重新生長的次森林。
而台灣山林現在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林務局倡議要用國產材,李根政說,他到高雄特立屋看到木材都有認證標誌,他認為林務局要審慎把可以生產木柴的林區劃出來,並加入嚴謹的認證體系,結合環境保育、經濟可行性與社區闗係。他並以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寶部落為例,談到農業如何與森林共存共榮。
農業與森林如何共存
鎮西寶的檜木林能保護下來並非偶然,因為鎮西寶人警覺到砍樹會影響水源地,而水源卻是他們耕種最重要的資源,於是團結阻擋伐木深入部落。李根政說,台灣最早的森林保護運動,應該就是原住民的抵抗運動。
我們經常擔心高山農業會不會破壞水土,但鎮西寶有很多有機農業,對他們來說,農業遠比觀光重要,這促使他們發展出與森林共存的農業。
氣候變遷導致災難頻傳,災後許多修路工程持續進行,例如八八風災後至今還在修的南橫公路,早期就是一條伐木道路,這樣的道路是否要繼續維持,工程是否持續破壞國土?李根政說,面對大自然,我們都要謙虛一點,誠實面對台灣的土地特性,更重要的是,理解台灣山林百年歷史,才能思考未來該做的選擇,而且這些選擇能讓後代子孫覺得,我們這一代是是負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