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長鄭麗君遭賞耳光之後,許多人認為,這一巴掌其實是打在轉型正義的臉上;促轉會代理主委楊翠對此表達自己意見,並坦言在台灣推動轉型正義有其困境與難處。
摑巴掌事件是威權遺緒的殘留
楊翠30日接受廣播電台《寶島全世界》的專訪時表示,自己不將摑巴掌事件解讀為個人的暴力行為,她強調台灣社會經歷長期戒嚴,導致威權統治、黨國意識型態深固,「其實它(摑巴掌事件)是一個威權遺緒的殘留。」
楊翠也強調,推動轉型正義這件事,必須重視正反方的聲音,也表示自己曾收過若干封恐嚇信,但她依舊相信台灣是個善意的社會;楊翠指出,「台灣轉型正義太晚開始了」,所以當責任輪到自己時,還是選擇站出來承擔。
在社會對轉型已有分歧的情況下,促轉會去年又因張天欽事件公信力大損,楊翠也坦言,該事件確實傷害轉型正義的工作節奏,不過她指出,促轉會只有2年能完成轉型正義,沒有時間沈溺於無力感中,必需透過反省、尋找新的策略,讓各項任務都得以執行。
中正紀年堂如何處理?楊翠:不是夷為平地才叫轉型
促轉會所推動的工作當中,中正紀念堂要如何轉型受到高度關注,楊翠提出空間解嚴等原則,像是如何處理象徵蔣介石年齡的89個階梯、牌樓等,「不是把它夷為平地才叫作解嚴」,而是如何扭轉它,並拆解其威權的話語。
楊翠舉例表示,有專家建議可以將戒嚴時期,每年發生的大事情、又或是解嚴後台灣的民主社會運動(野百合、野草莓等)刻在階梯上,讓民眾走上去時,不會顯得像是在膜拜統治者,而是一個反省的過程。
至於中正紀念堂的名字該如何改?楊翠認為可以朝「中心」、「博物館」等的方向進行,而她也堅定表示,不會針對國家音樂廳及國家戲劇院的建築、名稱進行更動,而是在精神跟內涵的層面做出改變。
改名、改幣都尚需討論,台灣轉型正義情況類似東歐
論及改名,充斥於全台灣各縣市的「中正」也廣受討論,不管是學校還是道路,都面臨改名的前景;楊翠表示,經清查後發現,全台以兩蔣為名的道路約有500處,但目前僅先進行技術性的清查工作,細節尚未討論。
同樣備受關注的新台幣改版問題,楊翠表示已有相關的研究,但由於與央行的相關研究是密件,所以不能公布細節;不過楊翠也說,央行每年都編列40億至60億元的國幣汰舊換新經費,未來若要改版,會以漸進的方式將有威權象徵的國幣漸漸汰換。
至於台灣是否能效仿國外轉型正義?楊翠指出,台灣的情形與東歐較為相近,也就是當年的威權政黨目前依然存在,所以在轉型時,與現實的政治局面、權力關係不斷地拉扯,也讓促轉會面臨的困難更加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