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四季國內金控傳出海外投資大失血,根據金管會揭露的統計數字,全部金控海外投資未實現損失高達1471億元,創下歷史上最大帳面虧損,尤其又以中國市場的股市及人民幣帳上損失404億元最多,其次是美國虧損243億元。
去年金控海外投資失利大虧1471億
而原因多來自於,去年下半年在中美貿易戰影響之下,全球股債市皆出現劇烈震盪,導致金融業投資部位評價出現損失,再加上美國聯準會升息,台美利差擴大,壽險業的避險成本也跟著大增,紛紛增提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來平衡因外匯波動所造成的損益影響。
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指出,去年除了有匯損的問題之外,加上美國升息與否也造成債券操作乎多乎空,對比今年,金融股表現「應該會比去年好」。
他認為,至少今年上半年美國不會升息的情況下,對金融股來說,以股價角度觀察,股價淨值比(P/B值)多在1倍以下,目前仍相對在低點,另外,金融股通常為高殖利率穩定配息股,平均殖利率也有將近4%,「我們認為金融股應該有相對落後補漲的機會。」
外資今年以來大賣國泰金、富邦金
受到美股大漲超過200點的激勵下,台股12日由蘋概三巨頭大立光、台積電、鴻海領軍,帶動紡織、造紙、泥窯等傳產類股上漲,加權指數終場上漲將近百點,收在10343.33點。雖然外資似乎有重回金融股懷抱跡象,但拉長時間來看,今年以來外資仍是大舉出脫金融股。
根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12日為止,外資買進台股約為854.71億元,這段期間,外資買超金額排名前十大個股,僅有上海商銀、元大金入榜;反觀國泰金、富邦金則分別賣超104.41億及69.96億,為外資賣超最多的前兩名,而新光金排在第七名(賣超30.32億)、中壽則列入第十三名(賣超21.95億)。
顯示出,以壽險比重偏高的民營大型金控在今年以來,已明顯成為外資提款機,利率與匯率動向仍是主要考量。
且滙豐證券日前也出具報告預測,將國泰金目標價格從69.5降到51.5,投資評級「降為持有」、富邦金目標價也從58降到52元,投資評級為「持有」。滙豐銀行亞太區金融產業主管指出,壽險金控受到台債殖利率曲線及台美利差連動性高,或許沒有再度大跌的壓力,但短期利差無縮小可能,要大漲恐怕也不容易。
但相較於民營大型金控,外資對於官股金控仍是持續「加碼」。根據統計顯示,合庫金今年以來外資大約已買超77199張,華南金同樣買超62343張,第一金則是買超15870張,兆豐金也買超2548張。
陳奕光則分析,官股銀行主要都是以「銀行」為主體,而非「壽險」,因此相對比較不會受到利率、利差波及,獲利較為穩定,加上今年又是選舉年,預期官股金控應會有不錯的表現。
「今年到目前為止股債都雙漲,所以對於今年金融股的投資部位已從去年的未實現虧損轉為未實現利益,其實你看,金融股跟代操基金很像,因為他們兩者的SIZE差不多,債的部分占8、9成,這一塊可以回沖不少。」一名金融業者說。
官股金控氣勢高過壽險金控,投資人該跟?
投資人則想問,就短線上來說,現在會是適宜進場的時間點嗎?
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指出,畢竟三大類股電子、傳產、金融當中,除了金融股尚未漲足之外,其餘都漲了一大段,也就是說,「除非國際股市出現比較大的變化,否則的話金融股倒是有補漲的空間。」
「去年金融股有高點,現在已跌至相對低檔區,投資人可以適度的持有,再來觀察今年配息的狀況。」黃文清說,如果金融股的殖利率比大盤平均約4%來得高、股價波動較小就適合作為進場標的。
陳奕光則建議,目前持有金融股的投資人可以長期投資並參與除權息,「填權填息應該都沒有問題」,短線若是還沒進場的投資人,則建議可在五月份觀察一下六月份聯準會的氛圍,「再等一個月之後再進場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