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在短短14個月大提103億元的備抵呆帳,引起台灣金控獨立董事陳錦稷質疑,台銀授信品質有瞬間大幅惡化的疑慮,甚至可能藉由備抵呆帳大幅變動,來操作當年度損益的可能性。
對此,台銀總經理邱月琴接受《信傳媒》電訪表示,主要原因是為了提升風險承擔能力,以因應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認為,增提備抵呆帳是合理的數字」。
所謂的「備抵呆帳」可以想成是銀行要打銷呆帳的「存糧」,而備抵呆帳的資金來源是該家銀行的獲利。
台銀授信品質惡化?
陳錦稷日前在臉書上指出,3月27日與28日兩次審計委員會審議2018年度台灣金控財務報告,台銀備抵呆帳從2017年度16億元,大幅攀升到2018年度的73億元,且2019年前兩月又再提列30餘億元備抵呆帳。也就是說,台銀在短短的14個月內大提103億元備抵呆帳。
民進黨立委吳秉叡1日在立法院財委會質詢財政部長蘇建榮指出,「如果這間銀行本身盈餘很高,那還沒話講,但台銀去年(稅後)盈餘不到100億元,結果14個月就提列超過100億的呆帳準備,算一算不但沒有賺錢可能還賠錢,不擔心這個銀行體質會有問題嗎?」
一名金融業者則直言,台灣銀行2018年稅後盈餘未超過100億元,但當年度備抵呆帳就有73億元,不管如何,已經遠遠超過當年度的賺錢能力之一半,「如果真的呆帳這麼多,應該質疑的是,為什麼要放款給風險這麼高的公司?」
踩到華映、綠能等大額授信地雷
受到華映、綠能等案的地雷衝擊,財政部預估公股銀行總計損失約有23億,而台銀今年初也因為華映事件影響,再提列30億元備抵呆帳。一名會計師認為,台銀應該是評估放款品質有惡化的現象,所以必須先提撥一些,也就是,評估放款回收的可能性不如當初預期。
陳錦稷則呼籲,台銀應有必要請銀行端,就億元以上授信,信用風險評估,備抵呆帳提列政策,與提列時間點,備抵呆帳提高的時間點,逐筆列表詳細說明。
會計師:操作當年度損益的可能性不高
至於是否有可能藉由備抵呆帳大幅變動,來操作當年度損益?一名曾待過公股銀行的資深會計師指出,早期銀行在獲利好的時候,多少會「暗崁」,即是故意將呆帳準備提存多一些,等到將來獲利不佳時再轉回盈餘,讓帳面數字更美觀。
攤開台銀目前揭露近幾年的獲利表現,2017年稅後淨利104.04億元、2016年稅後淨利176.4億元,已連續兩年獲利超過百億元大關,但2018年稅後淨利不及百億元,「通常獲利已經比以前差了,怎麼可能故意把獲利壓低,這樣他怎麼交代?」推測會有如此作為的可能性應該不高。
台銀:因應未來不確定因素
針對陳錦稷質疑,台銀面臨短期授信風險的惡化的可能,台銀總經理邱月琴1日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則回應,所謂授信風險的惡化可由兩大指標觀察,一是「逾放比率」、二是「打消呆帳的金額」。
但台銀2018年逾放比已從上一年的0.29%降到0.21%,同時打消呆帳的金額在近三年也是持續下修,「我們目前資產品質應算是良好,沒有惡化。」她說。
邱月琴強調,銀行經營除了盈餘獲利之外,風險承擔能力也是重要指標,若要提升風險承擔能力的作法,不外乎就是降低逾期放款比率、提升備抵呆帳覆蓋率,因此增加備抵呆帳也是方法之一。
據了解,目前台銀備抵呆帳覆蓋率雖約有715%,優於國銀平均數的500~600%,但仍舊遠不及兆豐的1120%,在公股行庫僅居於第四名。
「提備呆的時候是For Future,為了未來可能產生的損失做準備。」邱月琴說,去年台銀稅前盈餘突破百億元,已達到盈餘目標3~4成,「當你盈餘目標有達到的時候,風險承擔能力也要跟著提升,兩者應要兼顧才是。」
另一方面,加上因應新的會計公報 IFRS 9加入前瞻性考量,當預期整體景氣、經營環境較不利、或是客戶信用惡化等可能發生的因素,都得納入增提準備的考量,「增提備抵呆帳就是希望提升風險承擔能力,來因應未來的不確定性。」邱月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