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台積電綠園區 重視人與大自然的空間效率


台積電員工在經歷專家指導後,假日變身成生態志工,向民眾傳遞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撰文=林靜宜、謝錦芳

八月盛暑,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內,大小遊客趕在週末欣賞台灣第二級保育鳥類、珍貴稀有的水雉。

「你看,那是水雉爸爸,後頭跟著三、四隻水雉寶寶。水雉是一妻多夫制,平均一隻雌水雉,配三到五隻雄水雉,媽媽只負責生蛋,寶寶就由自己的爸爸帶⋯⋯,」透過望遠鏡,正值繁殖季節的水雉羽色亮麗,長長的尾羽在菱角田間與睡蓮葉間行走,就像凌波仙子般飄逸美麗(註1)。

一旁對水雉生態瞭若指掌的解說員,不說可不知道,他們平日是世界最大晶圓製造廠台積電的員工,到了週末,便化身為生態志工,從2012年8月開始,每個週末輪班擔任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解說員。

這些人是台積電志工社在2012年成立的生態志工團隊,他們也代表了台積電與過去很不同的GDNA。除了企業社會責任之外,董事長張忠謀為台積電規劃的技術藍圖,不僅是引領產業趨勢,更是帶領台積電從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轉型到ET(Energy Technology)的綠色地圖。

  • 2012 年成軍的生態志工(圖片來源/天下文化提供)

  • 生態志工導覽時,希望透過自己的綠色行動,感染更多人,共同體會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圖片來源/天下文化提供)

2006年台積電開始啟動綠建築專案,從投入綠廠房至今,已達六年,在永續思維下,台積電位於竹科、中科、南科的三座超大晶圓廠,皆成為傳達人與社會、自然能夠和諧共生的全球綠園區典範,每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與組織前來取經。

例如,台積電在三大晶圓廠區,以生態復育的手法,培育了很多台灣原生種植物,讓廠區的花草樹木不再僅是綠化工具,更兼具生態復育與環境教育的意義。也是從此時開始,台積人在建廠時,不同於過去講究人與人之間的行動效率,而是把環境生態比重加大,重視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空間效率。

以中科晶圓十五廠為例,其中有不少是由自然科學博物館、台中忠明國小師生長期合作的「台灣原生綠化樹種育苗計畫」所捐贈的台灣稀有瀕危植物栽種苗木。

置身十五廠區,彷彿來到生態花園。建築群呼應遠景的大肚山,生態渠道與水池引進生物鏈,人、鳥、蝶重啟了綠色新關係,於是,蟬鳴了、蛙叫了、蛇也來了!台積電接著努力降低光害,期待乾淨生態指標的螢火蟲到來。

三大綠園區讓台積電志工社從對人群的付出,延伸到大自然,啟動企業、自然與人類社群的綠色新關係。人與社會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個人透過服務人群,可以打開從小我通往大我的途徑,而透過自然生態,能夠學習從大我到無我的永續境界,體會萬物一體的道理,而這正是付出的最高層次。

生態志工們都是因為親身感受台積電綠園區帶來的助益,而自願加入的生力軍。當台積電志工社招募生態志工時,同仁反應熱烈,希望透過自己的綠色行動(I Green),感染更多人,共同體會生態平衡的重要性(We Green)。

  • 志工社找來植物生態專家幫志工們上課(圖片來源/天下文化提供)

由於生態是另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比起導讀、節能、社區志工,要花更多時間接受訓練,才能成為專業志工。為此,志工社找來了台中科博館胡維新博士、中興大學園藝系張正教授等植物生態專家,幫生態志工上課。2012 年年底,第一批的生態志工已開始為中科附近小學導覽台積電晶圓十五廠的生態綠園區。

除了生態與植物領域的專業知識,生態志工還要理解大自然這位導師的生命哲學。如果人對人群的付出,能讓生命豐富,那麼人對自然的付出,可以讓生命變的深刻。一名參與生態志工訓練的台積電員工表示,擔任科博館導覽志工,讓他學會了與人群擁抱,以及不求回報的付出,使生命更加豐富。

「生態志工讓我開始觀察周遭的自然環境,因為認識了好多植物種類,開始喜歡爬山,走進大自然,」他形容,眼睛不僅是常關注園區的草木,連路邊的行道樹、花草也突然立體起來,「以前不會注意它們,現在是只要颱風要來,就會擔心它們會不會被吹倒。」

台積電透過廠區生態環境與志工服務,在組織內植入綠色DNA,實境實地、潛移默化,讓員工開始注意周遭自然生A態,重視生態鏈的保護與平衡。

註3:「台南市水雉教育生態園區」是高鐵復育水雉棲地,因高鐵路線經過官田鄉葫蘆埤的水雉重要棲地,高鐵遂租用葫蘆埤南邊2 公里處台糖隆田農場約15 公頃土地,做為復育棲地,並委託野鳥學會與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成立的「水雉搶救委員會」執行復育計畫。在台灣,水雉常棲息在菱角田間,故被稱為「菱角鳥」,也因為喜愛活動在有浮葉植物的水澤地區,而有「葉行者」稱號。

內容來源:台積電的綠色力量:21個關鍵行動打造永續競爭力》由天下文化授權轉載)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