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核災五縣食品是否開放進口,備受各界關注,衛福部7日赴立院報告「日本輸台專案報告」,由於報告中稱日本賣場均有販售福島等五縣的生鮮農產品,且不合格率僅0.1%,遭各界解讀為蔡政府將重新開放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進口背書。
根據衛福部所提供專案報告的內容,未來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擬改變原則,將以兩階段方式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進口,據了解,這兩階段的做法是,初期仍將禁止福島地區食品來台,但其餘四縣(群馬、櫪木、茨城、千葉)先開放進口,至於什麼時候會開放進口,目前並沒有確切的時間表。
不分藍綠,只要執政就想開放核災食品進口
由於民進黨過去在野時期,對解禁日本核災食品進口皆持強硬的反對立場,這個開放核災食品進口的消息一出,馬上引起國民黨立委強力抨擊,其中立委林德福就痛批,民進黨執政後就轉彎,從沖之鳥礁到福島食品,民進黨什麼都不敢對日本講,若民進黨要強行開放,他就要號召民眾上街反對。
另外,國民黨團副書記長李彥秀也說,衛福部長林奏延上週才說不會輕易開放,但是亞東關係協會會長邱義仁從日本回台後,政府就馬上說要開放,她質疑台日在漁業談判背後到底交換了什麼政治利益?
其實藍綠兩陣營都不用五十步笑百步,因為從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爆發以來,不管藍綠哪一黨執政,只要站上執政的位置,就都想要開放日本核災食品進口,這種「屁股決定腦袋」的行為模式,硬要套上重視民眾的「健康」,讓人聽起來格外刺耳。
2011年日本福島輻射外洩事件後,台灣隨即宣布禁止鄰近核災五縣的食品進口,但在311一週年的2012年,當時藍營執政的衛福部態度就出現鬆動,衛福部當時曾經想要透過行政命令,改輻射食品標準,現在的衛福部長林奏延,當時是衛福部次長,這件「改標準」的事情,後來是被綠營立委以及公民團體給擋下來。
2015年,日本核災食品進口又蠢蠢欲動,不過因為綠營立委林淑芬爆出「日本核災食品改標事件」,馬政府因此要求日本其他地區輸入的食品需檢附官方產地證明及輻射安全證明,開放腳步再度受阻。
8月下旬跨部會12人赴日考察為開放熱身
只是,今年520新政府上台大概一個星期左右,日方媒體馬上報導,台灣即將解除對日本核災食品進口的禁令,雖然當時衛福部長林奏延出面否認,不過仍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日方在一向與其友好的民進黨上台後,希望台灣盡快解禁核災食品進口的態度已按耐不住。
果然8月下旬(21日至29日),由衛福部食藥署、農委會、原能會、經濟部、外交部以及兩位專家代表(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陳俊榮、雙和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楊哲銘)所組成的政府跨部會考察團一行12人就到日本東京、群馬、櫪木、茨城等地勘查,為準備開放福島等五縣市產品進口熱身。
從考察完之後發布的整份報告來看,目前政府就是採用這個完全以「日方立場為立場的報告」當作開放核災食品進口的主要依據。
10月下旬,台日雙方在東京進行漁權談判,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還因此赴民進黨部報告,「蔡政府將重新開放日本核災食品進口」的傳言也開始在立院流傳。
11月初,立法院衛福委員會審核衛福部年度預算中,藍營立委蔣萬安還當面質詢衛福部長林奏延:「外界非常擔心整府會迫於經貿、漁權壓力,以解禁日本核災食品做為交換條件,」當天林奏延還表態:「絕對不會犧牲民眾健康作為談判籌碼。」結果事隔一個星期,林奏延就針對「開放日本核災食品進口」議題到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做專案報告。
漁權、台灣豬輸日交換核災食品解禁?
在日方壓力擋不住的情況下,據了解,除了藍營質疑的漁權外,熟悉國際談判的蔡政府還把台灣豬肉進口到日本當成是台灣解禁日本核災食品重新進口的談判交換籌碼,不過不管怎麼說,從日本核災食品再三來扣門,可以很清楚看到,向來與日方關係友好的蔡政府已經很難抵擋日本核災食品進口的壓力。
擁核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素來就與反核的綠營關係友好,蔡英文總統與日方的淵源更是不在話下,去年總統大選競選期間,蔡就曾經到日本訪問,當時日方包括在TPP談判等多方議題上面,都給了還是候選人的蔡很多建議,當時蔡到底有沒有跟安倍碰面?還引起熱烈討論,甚至還引起中國抗議。
目前亞洲國家不進口日本福島五縣市或福島產品的國家及地區有中國、香港、澳門、韓國、新加坡、菲律賓等,中國、韓國由於與日本關係本就不佳,不進口日本核災食品還說得過去,但台日關係那麼好,尤其現在又是與安倍政府關係良好的綠營執政,如果綠營還是不讓這些產品進口,不僅安倍政府很沒面子,綠營也很難給日方交代,有就是說,現在已經成為執政黨的綠營,其實比藍營更難抵擋來自日方一波波的壓力。
一位不願具名的前衛生署長曾經說過,一般會進口有食品,大概不外乎健康、經濟以及政治三個因素,然而明明知道是有疑問的食品卻還是要進口,就不是單純的經濟或是健康因素了。
所以一直以來吵個不停的美牛、美豬就屬於政治因素,而現在政府想要讓可能含有輻射的食品進口,顯然也不是為了國人的健康著想,而是還有其他考量的因素存在,只是不管藍綠誰執政,當「健康」碰到「政治」總是得轉彎,還是讓人覺得不勝唏噓。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