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推廣農特產品擺攤,這種和消費者面對面的銷售方式,非常適合茗茶、咖啡。
茶農詹妙達任職於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常利用假日推廣自家種的好茶,原來她和老公同在自然科學博物館上班,兩人利用假日照顧位於竹山3甲多的茶園,很好奇如此忙碌,到底是如何管理這麼大面積的茶園?
竹山鄰近茶鄉鹿谷,早年著名農產是地瓜、竹筍,隨著烏龍茶的興盛,竹山也成了著名茶區,像是高海拔的杉林溪和最著名的八卦茶園。
約定了採訪時間,地點是在老家,座落在一片森林之後,房子落成啟用時,剛好是張岳斌出生日,算來已有53年歷史的竹筒屋,主結構是檜木,沒有一根釘子,打開話匣子之前,泡壺茶是一定要的。冬片產季介於冬茶結束,春茶之前,少雨、產量少,稍微重發酵最能表現烏龍茶的色香味。
「山腳」位於竹山鎮福星里,民國51年張岳斌就在這間老房子出生,小時後家裡主要收入是麻竹筍,雖然竹林裡工作辛苦、蚊子多,當時價錢還不錯,高一時家中的支柱,父親突然過世,他扛起家中生活重擔,每到暑假同學們歡樂時光,他只能和竹林裡的蚊子共舞。
高中一年級只有50公斤體重,曾挑起140台斤的麻竹筍,承擔家計、求學唸書直到高中畢業,考上嘉義農專園藝系,他才離開家走出這片竹林,在吃麻竹筍的清甜爽脆時,總是多一股酸酸的滋味。
退伍後,因為植物專業背景進入自然科學博物館,工作穩定後,休假日固定回老家陪媽媽,有點刻意要忘掉父親留下的這片竹林,民國80年結婚後回老家多了一個伴,看著姊姊分得的土地上種起了茶園,而他的土地依舊是麻竹雜林混合的荒地。長輩偶爾叨唸一下,一直到婚後半年,才決定將已成荒林但較為平坦的土地重新整理種茶。
剛開始一甲地,利用休假日一方面看顧媽媽,也當作休閒鍛練身體,當時台灣烏龍茶茶價好,還有餘力,茶園漸漸擴充到3甲多,因為半工半農,只重茶園管理,不重行銷,當國外劣質茶進入台灣混充低價銷售,直接衝擊到沒有品牌茶農,這些年不論是採茶、製茶工資或有機肥一直漲,在地的茶青或是毛茶不漲反跌。因為他們夫妻是兼著做且面積大,還能撐住,許多沒能力創品牌直銷,面積小的專業茶農紛紛放棄。
這幾年搭上農民市集的熱潮,詹妙達將老公種植的好茶,直接推銷給消費者試喝品香,戶外展售相當辛苦,但遇到知音或是一句讚賞的話,總是令她覺得很有成就感,除了主動出擊,她也配合旅行社舉辦茶鄉之旅、體驗紅茶DIY。
她的茶園位於清水溪畔,過去古道大灣的休憩茶寮就在茶園裡,茶園有故事並且整理的非常漂亮、生態豐富,計畫在女兒大學畢業後就辦理退休,就可以往「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茶園目標前進。
近年來竹山因為文創有了不一樣的風貌,過去山腳下錯過921重建機會,這次他們夫妻倆邀請好農雜誌實地走訪社區,參觀已經著手整理的老房子、未來茶園以及生態步道,看的出來他們夫妻想要用退休田園夢與在地文化,重新寫下自己家鄉的故事。
如果你/妳喜歡我們的文章,熱烈歡迎訂閱「2019好農雜誌春季號季刊」
有更多精采農業X旅行故事跟你一起分享!
本文轉載自《好農雜誌》廣告支持 https://goo.gl/rpb1qm
更多精彩內容,訂閱好農雜誌 https://goo.gl/forms/WQUmSH4jqFPApk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