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年前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尚無良好治療方式,醫師往往束手無策,但隨著診斷與治療方法的進步,黃斑部病變治療有了重大的突破!」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表示。
據衛福部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且每年約增加2.5萬人,長期的高血糖,可能會引起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0資料顯示,黃斑部病變、白內障與青光眼為成年人3大失明原因。
究竟使用什麼方法能改善因糖尿病引起的黃斑部病變?又該如何控糖才能避免併發症產生呢?
糖友患「黃斑部病變」失明機率高25倍!
陳珊霓先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黃斑部病變風險高於一般人、失明機率更高出常人25倍,是糖尿病患致盲最主要原因之一。「加上近年來隨著飲食精緻化、生活型態改變,越來越多青壯年族群罹患糖尿病,且血糖常未妥善治療及控制,導致黃斑部病變患病年齡逐漸下降,不再是老年人專屬疾病。」
陳珊霓建議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治療,應該要「精準」且「治本」,除了定期進行眼底篩檢,早期發現、積極治療,才能避免失明風險。「除了傳統的雷射療法以外,有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作為眼內注射藥物的選擇,有機會讓患者得到不同的治療成效。」
她解釋,目前治療著力於阻擋黃斑部水腫、視網膜新生血管消退,透過眼內藥物注射將抗血管生長因子直接注射到眼球玻璃體內,使水腫消退及網膜新生血管萎縮,以達到治療目的。而根據臨床實驗顯示,持續接受抗血管生長因子注射治療1年的患者,有超過65%的病患能有顯著的視力改善。
51歲糖友視力1.0掉到0.5...切鴨肉險剁手
51歲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患者蔡先生,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家族病史,從事夜市餐飲業工作,30多歲時確診患糖尿病,接著又被診斷有高血壓,雖血糖、血壓一直有控制良好,但2年前仍出現右眼出血、視力不清等症狀,「就診後才發現左眼罹患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及玻璃體出血,有扭曲、黑影、看不清楚等症狀,視力從原先1.0掉至0.5。」
且因為工作需要使用菜刀,2年前在夜市剁鴨肉時蔡先生差點剁到自己的手,十分危險。所幸在家人鼓勵下,他接受醫師安排的療程,經過積極治療後,減輕黃斑部水腫、玻璃體出血也逐漸消退。
目前蔡先生兩眼視力已回復到1.0,病情得到良好控制,視力回復後也大大改善日常工作、開車狀況,目前2-3個月回診一次,持續進行治療。蔡先生也提到在生活習慣上,持續進行血糖、血壓控制、縮短使用3C產品時間,讓眼睛多休息。
如何成功控血糖?4件事避免併發症
那糖尿病患者該如何控糖,才能避免併發症發生呢?成美診所護理師同時也是糖尿病衛教師的陳美華建議:
1.規則服藥,切勿自行改藥
血糖藥依作用機轉的不同,有分空腹或飯後吃,陳美華觀察有些上班族可能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在服藥,或者工作太忙時常忘記吃藥。「也有些人喜歡自己當醫師,自行調整藥物,原本1天2次的藥,覺得血糖不高又不喜歡量血糖,就自己改成1天吃1次,或隨性的想到再吃。還有的病人說看到一堆藥就會怕,怕吃太多藥會洗腎,但其實是血糖沒控制好才更容易洗腎,且容易產生其他的併發症,先把血糖控制好,才有減少藥物的機會。」
2.均衡飲食、三餐定時定量
至於飲食的部分,陳美華建議糖友應三餐定時、控制份量並均衡飲食。「含醣食物(全穀根莖類、水果、低脂乳品類)要注意份量,多吃葉菜類的蔬菜可降餐後血糖,也要避免喝含糖飲料,並攝取足夠水分,每日需攝取1,500-2,000cc的白開水。」
3.維持理想體重:減重5%能改善血糖
「肥胖的病人適當的減重5-10%,有助改善胰島素阻抗。」陳美華指出,養成運動習慣,一週至少運動5天、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對改善血糖很有幫助。「現在網路上的運動影片非常多,像『科學7分鐘』就是一種較高強度的運動且在家就可以做;老年人膝蓋不好,也可以選擇做毛巾操。」
4.血糖自我監測:打了胰島素還是要測血糖
陳美華也強調,每位糖尿病患者都應有量測血糖的習慣,「施打胰島素病人也要量血糖, 自己學會調劑量,不然一直打固定的劑量,劑量不夠,飲食也不控制,血糖就會降不下來。」成美腸胃專科診所院長陳炳諴也表示,糖尿病人剛確診為糖尿病時,常會經歷焦慮、害怕擔心低血糖的病症及憂鬱無望等感受,旁人都要給予適當的支持與協助。
至於要如何預防視網膜病變?
現任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同時也是視網膜黃斑部權威的賴旗俊認為,固定的眼科就診檢查是標準做法,「油炸高脂食物還是盡量要避免、對眼睛並無益處,黃色、綠色、橘色蔬菜含有葉黃素成份,是黃斑部的色素成份基礎,要適度的補充,但仍須常常自我檢查,有症狀就儘快就醫。」
賴旗俊也提醒民眾,篩檢地點應選擇具眼底篩檢或眼底彩色攝影設備之醫療院所。他笑說,「把身體養好眼睛就不會出問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