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癌症更致命!心臟科權威:預防「心衰竭」一定要避免這4件事

醫藥保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心臟疾病是全球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心臟衰竭更是心血管疾病的末期結果,在亞洲就有900萬人罹患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嚴重性高,常引發高住院率及高死亡率,近年來,儘管心血管疾病治療日趨進步,但隨著人口老化,台灣心臟衰竭的病人不減反增。這些以年長為主的患者面臨高住院風險,盛行率每10萬有304-322人,每年全台約有逾7萬名患者因心臟衰竭住院。

心臟衰竭會出現哪些症狀?有多可怕?又該如何預防?

比癌症更致命!造成「心臟衰竭」的17個原因

根據2017年發表的「心臟衰竭登錄計畫」統計資料顯示,患者的住院次數會越來越多,高達32.3%的患者半年內會再次住院,「因為心臟是人體的中樞,一旦心臟無力了自然會拖累其他器官、產生相關併發症,所以病人被診斷出心臟衰竭的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指出。

黃瑞仁表示,心臟衰竭簡單來說就是「心臟無力」,是所有心臟疾病的最終共同表徵,「心臟就像馬達,推動血液到全身再流回心臟,當馬達的馬力不夠、無法順利推動血液時,就叫做心臟衰竭也俗稱心臟無力。」而心臟衰竭常見症狀包括容易累、喘、腫等,由於症狀與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忽略。「根據臨床調查,超過5成(52%)的患者以為自己喘個幾天就好了,拖到嚴重的喘和水腫到緊急就診後才被診斷出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常見原因包括身體的水分攝取太多或排不掉,造成體液容積增加,使心臟負荷不了而造成心臟衰竭;或是高血壓、狹心症、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律不整、病毒感染、心肌炎、藥癮、酗酒、家族基因異常、妊娠、情緒激昂或環境變化太大、糖尿病等。

如何預防心臟衰竭?醫師:4重點要注意

至於要如何預防心臟衰竭?黃瑞仁建議:

1.避免高血壓:了解自己的血糖、膽固醇、血壓及體重指標(BMI),國民健康署提供40-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善加利用。

2.避免肥胖、規律運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多爬樓梯少搭電梯、多走路、少開車、關掉電視來運動。

3.避免高血脂,在飲食上以「低脂飲食」為原則:每天飲食中,脂質熱量不應該超過總熱量35%,且其中的飽和脂肪酸含量不應該超過總熱量的7%,膽固醇不應該超過200-300mg。飲食食以少油少鹽多纖維,蒸、煮、川燙代替油炸。

4.避免動脈硬化發生:預防動脈硬化的發生,應從日常生活型態調整開始,如:戒菸、戒酒、每天適量的運動、減少膽固醇飲食的攝取、多吃高纖維食物。此外,罹患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應積極控制病情,避免病情惡化。

新版心臟衰竭治療指引上路:死亡率可降2成

健保署於2017年將心臟衰竭納入急性後期照護計畫,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也極力推動心臟衰竭照護認證,加強標準化臨床治療照護。近年國際心臟衰竭治療持續更新,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也於日前公布「2019心臟衰竭治療指引」,並與台灣諾華簽訂3年MOU合作備忘錄,提升治療照護品質。

而2019心臟衰竭治療指引更新內容,包括診斷標準、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及出院照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心臟衰竭委員會主委、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俊傑表示,此次更新心臟衰竭治療指引,期盼能讓更多心臟科醫師得以清楚現今的治療發展與可採取的治療方式。

根據文獻指出,提供新版的指引並進行整合性疾病管理計畫,可讓再住院率下降24%,死亡率更可降低20%,不僅節省再住院耗費之醫療成本與患者負擔,還能提供患者更好的照護,全面提升台灣心臟衰竭照護品質。」王俊傑指出。

黃瑞仁也表示,透過全球性藥廠的資源投入,台灣心臟衰竭照護與治療成果得以同步站上國際舞台,並希望透過各界努力,降低患者再住院率及死亡率,讓心臟衰竭不再是死亡的代名詞。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