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約1萬名女性罹乳癌》國衛院研究:結合免疫療法可望治「三陰性乳癌」

醫療技術

根據衛福部統計,乳癌是台灣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死亡率第4位,每年約有1萬多名婦女罹患乳癌、約2千名婦女死於乳癌,對婦女健康威脅極大,而其中又以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的治療特別棘手......

什麼是三陰性乳癌?

國家衛生硏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徐欣伶先解釋,「所謂的三陰性乳癌是指雌激素(ER)、黃體素(PR)和第2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3種荷爾蒙受體呈現陰性,代表患者缺乏這些荷爾蒙受體,導致患者大多只能選擇化療,而無法採用荷爾蒙療法以及標靶治療,治療方式相當有限。」

此外,由於三陰性乳癌細胞的分化常呈現高惡性度,更易有淋巴結轉移,相同期別下,復發的機會較其他類型的乳癌為高,腦部轉移的比例也高。「一旦轉移或復發,可用的藥物治療選擇又比其他類型少,因此預後很差。」徐欣伶表示,三陰性型乳癌在初次治療後的1-3年為復發高峰期,之後會顯著降低至與其他類型接近的程度。

那該如何改善和治療呢?是否有治療新契機?

最新研究:合併「免疫療法」治三陰性乳癌

徐欣伶研究團隊發現,MCT-1致癌基因(Multiple Copies in T-cell Malignancy 1)可做為三陰性乳癌臨床診斷與治療的生物標記,「透過抑制MCT-1致癌基因表達,同時結合IL-6及IL-6R免疫療法,將能夠加強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效果,可望提供三陰性乳癌患者新的治療方向。」這項研究成果也已刊登於2019年3月份腫瘤領域權威期刊《Molecular Cancer》。

徐欣伶表示,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瞭解MCT-1致癌基因的致病機轉,並發現MCT-1致癌基因在各類預後不良的侵襲性乳癌組織呈現高度活躍的表現,推測該基因具有顯著的致癌性。「MCT-1致癌基因高度表達擾亂了正常乳腺管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會刺激上皮細胞間質轉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和侵襲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 invasion),造成乳腺細胞進一步惡化與異常增生。」

另一方面,徐欣伶也表示,MCT-1致癌基因高度表達也會促進三陰性乳癌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6, IL-6),並刺激IL-6與IL-6受體(IL-6R)進行結合而引發一系列發炎反應,不僅造成癌細胞增生並破壞細胞周邊組織微環境,同時改變免疫系統中巨噬細胞的功能。

她指出,「巨噬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角色,藉由吞噬癌細胞來消除其造成的威脅。然而,當MCT-1刺激IL-6與IL-6R結合後,將會誘導腫瘤周邊的巨噬細胞從抗腫瘤M1巨噬細胞變成腫瘤促進型M2巨噬細胞,使得巨噬細胞不但不會攻擊癌細胞,相反地還會供給癌細胞生長、轉移所需的細胞激素與環境。」此外,MCT-1過度表現也會增加乳癌幹細胞數目和功能活性,並且降低腫瘤抑制性小分子核醣核酸miR-34a表現,上述因素都會導致三陰性乳癌的病程持續惡化。

可望3年後應用在人體》國健署:乳房X光檢查不能少

「因此,透過抑制MCT-1致癌基因在三陰性乳癌細胞的表現量,將能夠降低巨噬細胞轉變腫瘤促進型M2巨噬細胞的機率,進而削弱癌細胞轉移與侵襲的能力,同時也能減少乳癌幹細胞的自我更新能力,降低發生腫瘤異質性(編按:癌細胞在複製與分裂時所產生的基因變異)、抗藥性和癌症復發的機率。」徐欣伶表示。

目前相關研究指出,運用人類化IL-6R抗體(如:Tocilizumab)合併阻斷MCT-1活性的治療方式,確實能夠有效阻斷IL-6與IL-6R結合,進而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能力,同時減少巨噬細胞不良分化的機率,以及改善組織內微環境與減緩腫瘤惡化等,有效降低三陰性乳癌的復發及轉移。

不過目前這項研究僅在動物實驗階段,人體實驗還無法進行,未來仍需投入更多經費與人力才能研發出新藥,真正應用在人體可能還需3至5年後。徐欣伶也期盼這項三陰性乳癌治療的新策略,不僅提供患者更多臨床治療的選擇,也能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提醒民眾,目前政府補助45至69歲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而有2親等以內血親罹患乳癌的婦女,更可以提前至40歲即開始。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也指出,高達38%的乳癌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女性除了多加注意自己是否有乳癌風險外,更應該從年輕開始遠離菸、酒,注意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也應減少接觸塑化劑等有害物質、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才能遠離癌症。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