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11月21日的例行「執政決策協調會議」,檢討政府過去因政策需要而捐助,但現在已無必要的財團法人單位,資產應由國家整合調度。蔡英文總統在會中表示,政府所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本質上是屬於國家的資產,政府有責任從提升政府效能與維護公產利益的立場,提出改革方案來強化監督管理。
劉兆玄認輸辭職仍強力反擊
11月10日,「國家文化總會」理事會流會,未能選出新任會長,民進黨抨擊是有心人背後運作,目的是不想讓蔡英文等人入會並接任會長,隨後藍綠陣營巷戰交鋒,雙方你來我往,但是在蔡政府決定向財團法人開刀後,會長劉兆玄於隔日(22日)宣布「投降認輸」。
劉兆玄「被迫」辭職,但是在告別記者會上強力反擊,「總統府好像站在第一線指揮,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批評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兩位聯手大喇喇地介入甚至喬人事」,讓他「傻眼」,希望蔡政府不要去中華文化,不要用這麼大的力氣爭會長,這是很荒謬的,他認為文化總會是「民間組織」。
然而,綠委王定宇、蔡易餘、莊瑞雄、陳其邁於日前召開記者會,要求政權輪替後,國民黨該走人就該走人,文化總會不能由「公產」變為「私產」,他們質疑,劉兆玄背後的黑手就是馬英九,想藉由文化總會的平台繼續與中國進行交流。
馬英九降低文化總會反共立場
陳其邁指出,文化總會的前身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簡稱文復會)」,原先開辦的費用來自政府基金,近8年受政府單位補助,包括陸委會92萬、僑委會100萬、內政部510萬、文化部4350萬、教育部5138萬,共1億190萬元。再者,為了每2年舉辦一次的總統文化獎,政府固定補助600萬元。
莊瑞雄表示,2010到2014年,文化總會理事會多次在總統府虹廳、大禮堂開會,民間組織可以隨意在總統府開會嗎?也因為總會長是總統,才可以指揮內政部、外交部、教育部等單位,認定文化總會是帶有政治及官方色彩的社團法人。
當初馬英九擔任1年會長之後,就打破43年來總統兼任會長的慣例,指定因為八八風災引咎辭職的前行政院長劉兆玄接任,其宣示將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僅上任9個月後就訪問中國,他所推動的「漢字、甲骨文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被認為向中國示好,諸多政策也逐漸降低文化總會的「反共」立場。
164個財團法人才是改革重點
戒嚴時期的文化總會,透過強化民族精神教育,傳達三民主義、愛國意識與擁戴領袖的信念;推行國語運動,壓抑本土語言,建構官方版的國有標準文化。所謂復興中華文化,多數是經過篩選,有利於國民黨政權的維繫與統治。
由於當時黨國機器是躲藏於文化總會背後,使得響應文化復興的各界團體,成為「民間自發」的運動。在李登輝、陳水扁時代,文化總會幾乎成了空氣,全民忘了它的存在,馬英九時代,劉兆玄成了他與中國文化交流的代理人,真正復興了什麼文化,少有人說得出口。
時勢逼得蔡英文不得不拿下文化總會,它是距離總統府最近的「道統組織」,如果不能樹立標竿,將無法說服外界新政府要清除黨國體制及轉型正義的理由。只是費了不少功夫,還動員黨籍立委助拳,最後在柯建銘與王金平協助下達陣,顯然沒有祭出鐵腕,國民黨人所盤據的組織,不會輕易就範交出主導權。
關鍵是,若為了取得文化總會,必須利用執政決策協調會議來拍板,代價太高了。全國有164個財團法人,基金收支到2015年底約有新台幣2500億元,這些才是真正要改革的重點,蔡政府不能虎頭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