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社群挽救凋零南方小鎮 我在義大利體驗你的日常

生活品味

抵達義大利之前,格羅托萊(Grottole)從來不在24歲旅者兼攝影師安・塔哈多(Anne Tachado)的旅遊選項中。關於此地的網路英文資訊甚少,她對地理位置完全沒概念,只知道這個古老山城人口嚴重外流,歷史城區如今只有300位居民,卻有高達600間空屋。塔哈多住進其中1間空屋,布置成自己的家。她不是住沒幾天拍拍屁股就走的觀光客,落腳整整3個月,她是格羅托萊的臨時居民。

這是一場旅遊住宿革命,也是創新的社會實驗。旅遊住宿平台Airbnb與非營利組織驚奇格羅托萊(Wonder Grottole)合力推出「義大利長假計畫(Italian Sabbatical)」,從來自世界各地、28萬報名者中選出5位志工,塔哈多是其中一位,在格羅托萊居住3個月,體驗當地日常並和居民交換技能,也協助重振村莊。

慢食慢活  漫步山城

距離馬泰拉(Matera)車程約半小時,我來到格羅托萊,漫步巷弄石階,居民衣服隨意懸掛在欄杆上。當地居民馬利歐(Mario)說,他們不鎖門,總是大門敞開。畢竟在這個小鎮,人人認識彼此,不會有搶案或竊案發生,有什麼好擔心呢?

我們的到來,成為格羅托萊當地大事。所到之處,受到居民熱烈眼光投注。我打招呼,他們略帶害羞揮手回應。「我大概17年沒見過這麼多外國人。」一位站在路旁的居民說。

居民對於5位來自不同國籍志工的存在,倒很熟悉。61歲、來自美國、已居住1個多月的退役消防員達雷爾・皮斯托(Darrell Pistone)從住家探出頭,親暱逗弄街上小狗。來到此地,是為了尋根。

幾個月前,他才得知過世的祖父約20歲時離開格羅托萊,落腳美國。如同命運牽引,他入選這個計畫,想知道更多家族歷史的蛛絲馬跡。「在紐約,所有的事情都很急促,這兒完全相反,」皮斯托對我說,「義大利有句格言是『慢慢來(Piano, Piano)』,一切不用擔心,我們學著放慢腳步。」

學習分享  在地回饋

關於旅行,慢慢來,先當臨時居民,再像個當地人。「每個人都可以歸屬於任何地方,」Airbnb南歐公共關係經理費德麗卡・卡爾卡泰拉(Federica Calcaterra)說,「這不是去觀光景點走馬看花、在旅遊清單上打勾,而是和當地居民交流學習,也分享你的技能與熱情,回饋在地。」

一如當地居民米雪拉(Michela)為志工上義大利文課,而志工回饋「英文星期一」。想學習英文的居民,每週可以到小酒吧練習會話。來自英國威爾斯的志工雷莫・修巴(Remo Sciubba),甚至召開一對一免費教學,共收了8位學生,獲得的回報是——課後和居民共進晚餐。

穿上遮罩和連身衣,深入居民羅科(Rocco)的養蜂場。加拿大籍志工海倫娜・華倫(Helena Werren)運用1個多月來學到的義大利文,擔任羅科的翻譯和助教,向我們解釋蜜蜂如何扮演不同角色,形塑城市般的蜂巢。中午,在義大利麵好手恩莎(Enza)的廚房裡,學習揉製麵糰,製作貝殼麵與貓耳朵麵。

這些日常體驗在Airbnb平台上架,供一般旅客預訂。然而一開始,當驚奇格羅托萊創辦人安德烈・寶萊迪(Andrea Paoletti)提議居民舉辦行程、吸引外來旅客時,居民並沒有自信:「這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並不有趣啊。」寶萊迪告訴他們,這是珍貴的資產,「農村不應只與貧窮連結,而是要販售昔日(傳統生活方式),創造新的故事。」

慢食、慢活,本身就是價值。迷你的超級市場,除了進口香蕉和鳳梨,其他蔬果全來自格羅托萊,整座山村都是農夫市集。頂著豔陽,修巴在馬利歐的農園幫忙照料作物,採收櫛瓜、番茄與洋蔥等,用鎮裡出產的橄欖油,回到自己小窩,清炒義大利麵上桌,命名「格羅托萊農園細扁麵」。

尋根之旅  家的歸屬

對於這群臨時居民來說,這裡越來越像個家。「若為旅客,我們總想著下一個目的地,」35歲、來自阿根廷的志工巴勃羅・柯蘭傑洛(Pablo Colangelo)說,「但在這兒我不會說,我回旅館;我會說,我回家。」

格羅托萊變得不太一樣了。居民發現,竟然有28萬人想來自己的家鄉,還有旅客想報名日常體驗。「我們很興奮和驕傲,」鎮長法蘭契斯科・達賈科莫(Francesco De Giacomo)說,「市民們又再次愛上格羅托萊。」

但,有些事情不會變。人們仍然下午4、5點就在廣場聚集,和鄰居聊天;一條10分鐘可以走完的路,一路跟朋友打招呼,須走1個小時。格羅托萊保有人們最真的善意,義大利媽媽端出她最好的手藝,爸爸獻上他殷勤耕作的農園,摘下一朵黃色的小花,放在旅客曼徹斯特姑娘的耳稍。

至於尋根的皮斯托,還真的找到了表姊,家族史研究還在持續。「如果找到祖父的房子,我搞不好會置產,未來留在這裡也很棒。」他說。祖父從格羅托萊往紐約,他循著相反的路線,人生就像一個圓圈。

 

原文作者為柯曉翔,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商業周刊》,全文連結:https://reurl.cc/qMaap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