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看到台大同事鄭秀玲教授成為時力不分區立委,立院質詢初試啼聲,關切108課綱議題,主張學習歷程與大學考招脫勾,讓家長放心學生專心,高中三年學生能積極探索性向、快樂有效學習,達到新課綱激發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的初衷。
終於看到有立委在立院質詢,關心我們的教育,著眼於未來,出自只有三位立委成員的小黨團,著實讓人耳目一新。
對比於最大的在野黨團,同天舉行記者會質疑蔡英文博士論文是否存在,主張成立真相調閱委員會查35年前發生的事。而人數最多的執政黨團,已淪為捍衛政府決策的投票部隊,失去為庶民喉舌的天職。近兩年考招亂象嚴重,新課綱造成民心不安,藍綠兩黨立委却幾乎噤聲,實在令人失望透頂。
一、108課綱大輻增加選修課程,未來高中校際間差異將更形擴大
108課綱有其良好立意,強調素養,要知識、技能與態度並重。面對未來世界是需要這些能力沒錯,但學生總上課時間是固定的,比起現行99課綱,新課綱減少許多傳統核心基礎課程時數,而增加了許多選修課程,其中不乏花俏趕熱門的課,今年入學學生的家長們,希望其小孩在高中能建立好的基礎,具備足夠的核心競爭力,很怕再度成為二十多年台灣教育一再改革的白老鼠。
新課綱課程分成7類,其中部定必修、補強性選修與團體活動,與過去類似;另有4類新增,包括加深加廣選修、多元選修、校訂必修與彈性學習,這些課程必須由高中端提供。
可以看出規劃過程工程浩大,即使以建北這種大校都難以支應,何況偏鄉班少老師少,推動誠屬不易,未來高中校際間差異將更形擴大,難怪有不少高中端老師家長希望延後實施,鄭立委提出恐擴大城鄉差距,絕非杞人憂天。
二、學習歷程詳細紀錄個資,質性指標定量化,公平性存疑,加深民眾疑慮
主事者一方面痛斥考試引導教學,一方面却迷信大學招生對高中學習的影響力,將大學考招與新課綱連動,以國家力量建立學習歷程(Portfolio),並要求大學考招在個人申請管道必須採用,而且至少要佔五成以上,引起不少家長担心,各式補習班以及私立學校大行其道,新課綱還沒施行就人心惶惶。
搞這種Portfolio最澈底的是蘇聯時期的KGB,中國大陸現在搞的「社會信用系統」更是此中翹楚,把人民分級給予不同優待與變相懲罰,成為「網路種性制度」;而台灣過去的人二檔案也不遑多讓,曾經令許多人深惡痛絕。所以使用學習歷程一定要注意,在還沒有被社會大眾熟悉並廣泛認同前,不要冒然實行到與學生權益息息相關的大學考招上,否則只會拖累新課綱的推動。
那規劃中的學習歷程到底是什麼?原先設計目的是希望透過學習檔案的累積,使新課綱中自主學習精神受到重視。它分為六個部份,除學生基本資料外,還有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自傳及學習計畫、以及其他相關資料(如彈性學習、技術檢定或團體競賽成果等)。其中修課紀錄包括科目及成績,是偏量化性紀錄,目前已在實行,沒什麼問題。
其他都是質性資料,課程學習成果,每學期最多上傳3篇,由教師批閱及認證,學生應選擇哪些作業以及確保其真實性,高一就開始有升學壓力。多元表現,每學期最多上傳10項,由學生從個人經驗與彈性學習等項目中呈現,有無老師及家長的幫忙影響頗大,經濟弱勢學生恐更加不利。
大量質性資料納入個人申請評分項目後,可以想見事關升學,師長不介入恐不易做到,如何確保其公平性?而大學端是否妥善利用學生學習檔案,以達成其預設功能,也大成疑問。甚至未來因為學習歷程佔分比例愈來愈高,大學勢必被要求對各項質性資料也要訂定評分標準,那將是另外一場災難。
三、大學端對學習歷程缺乏了解,納入考招不利高中生適性揚才
大學端許多學校主管最擔心是生源減少、資源有限,如何搶到足夠學生維持生存是第一要務。大學教授則普遍重視論文升等、忙於教學研究,知道學習歷程為何物者幾稀,怎能現在就規劃出三年後如何採計學習歷程,並要求今年高中新生立即適用,作為其高一開始選修的依據?如果高一即要決定未來學群方向,那又要如何能探索其性向興趣?反而與主事者所說的「適性揚才」理念,背道而馳。
更何況學群高達18個,有的學校根本開不滿,難不成這些學校的高中生就要輸在起跑點上?規模大的學校可以開出諸多課程,但許多高中生選不到想上的課程,學校也只好用抽籤來決定,這本來也是無可奈何的方式,但當是否選上會影響到未來的大學升學時,就一切都會變調。學生的未來生涯,怎可靠抽籤來決定?
四、個人申請延後放榜,學生迴旋空間更小,參加指考面臨更大挑戰
為了配合高三下的學習歷程也可被採計,考招制度也將把個人申請放榜延至六月中下旬,會造成不少挑戰。為了與同級學校競爭及指考排行考量,大學端勢必減少指考名額,絕大多數學生要靠個人申請。面臨招生數不足之大學只求有學生,恐難以實現檢核資料的理想。而無招生之虞的大學,在申請入學審查的形式與規範將較以往更繁複,因此學生須準備更多學習歷程資料因應不同校系要求。
而由於申請入學延後辦理時程,學生迴旋空間更為縮小,嚴重影響準備指考時間及心情,且學生在個人申請只有6個機會,不遷就已錄取校系,須面對不確定未來。
五、建議大學考招:申請與指考平衡、考完後招、學習歷程與考招脫勾
不論是高中還是大學,教育的品質還是最重要。由於出生率減少,大學招生數大於高中畢業學生數,人人可進大學造成入學學力繼續下降。現在追究孰以致之已無濟於事,我們必須啟動可行與合理的大學退場機制,各大學應多花心力提昇教學品質,不要再想出各種花招,把招生試務弄得愈來愈複雜。而高中高職端應該重視辦學,且須協助學生達成人才培育基本學力,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創新能適性發展,減少花心思於輔導應試操作甚至集體作假。
現實多元入學狀況下,申請與指考兩大招生管道實際招生數須適度且均衡,僅少數科系屬性不同可超過招生上限,且須由校內調整。長久以來,升高中與升大學招生均採金字塔式,前面的管道招生人數少,最後的管道比例最高,才會穩固安定。故招生比例很重要,建議兩大招生管道實際招生數均維持40%-45%,不必在招生制度與技術上多作研議,捨本逐末,意義不大。
招生時序上也要考慮,高比例招生的申請入學往後移動,嚴重壓縮後面管道,僅考量大學作業,未顧及高中學生學習權益,會對學生產生非常大的壓力。真要延後申請入學放榜時間,應該要配套採行考完後招,讓考招不用淪於賭博式的抉擇,造成家長與學生的徬徨與痛苦。
教育問題關鍵槓桿解不在考招技術調整,持續修正入學制度,徒然重視程序技術,只會治絲益棼。教育還是應該回歸本位,關注學習品質與成效。108課綱已投入450億推動,學生已入學,高中端已無法回頭,教育主事者已得到歷史定位,那就不要把大學考招扯進來,好好讓學生適性探索、自主學習吧。
本文授權轉載自吳瑞北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