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顧孫工具人...75歲阿嬤患「孤獨症候群」!醫師:4招預防銀髮族憂鬱

醫療保健

「隨著人口老化,這1、2年診間出現『銀髮族孤獨症候群』大概比以往多了2成。」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每7個人當中就有1位超過65歲,其中高達3成者為獨居或老夫妻同住的銀髮族。

人口老化加上少子化的衝擊,讓許多年長者都會出現空巢期的憂鬱症狀,該如何預防『銀髮族孤獨症候群』?並提早正視中老年人的空巢期呢?

淪顧孫工具人...75歲阿嬤患「銀髮族孤獨症候群」

75歲的楊奶奶(化名),半年前因丈夫去世後從南部鄉下北上,與兒子一家三口住在同棟不同樓層的社區大樓,平日因兒子夫妻工作忙碌,幫忙照顧1歲大的孫子,也天天煮好晚餐,等他們下班一起吃飯。

楊聰財指出,初期兒子跟媳婦陪楊奶奶用餐幾次,後來常以在公司吃過為由婉拒,接了孫子就走,「假日楊奶奶想找人出遊,兒子一家三口也總是自己出門,加上與左右鄰居都不熟悉,讓楊奶奶經常獨自一人在家。」

1個月前,楊奶奶開始出現心悸、喘不過氣來的症狀,至心臟科就診檢查卻找不出原因,後來更出現失眠、食慾不振,還不時對人抱怨「自己是被利用」、「沒人要理我」的負面話語,原本溫和的脾氣也變得暴躁,兒子才趕緊帶她到精神科診所求助,經確診罹患了「銀髮族孤獨症候群」。

長期累積孤獨感,小心失智症及心血管疾病

收治楊奶奶的楊聰財表示,現代社會家庭結構改變,不少銀髮族必須面臨子女離家的孤獨感,若又加上伴侶去世、疾病纏身等影響,沒有家人陪伴關懷或對外的社交生活,就容易引發「銀髮族孤獨症候群」,「不僅會產生憂鬱、焦慮、憤怒或睡眠障礙,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自傷、傷人行為。」

根據臨床研究顯示,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下,大腦會分泌過多壓力賀爾蒙「可體松」,抑制免疫系統作用,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或失智症的機率。那要如何早期發現年長者是否患有「銀髮族孤獨症候群」?

楊聰財表示,「孤獨的感受分為主管和客觀,常常還會合併其他情緒障礙,如果發現有出現情緒低落、淺眠、食慾下降的狀況維持2週以上,就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目前臨床建議使用3-6個月的藥物治療。」

楊聰財提醒民眾,應關注銀髮族身心健康避免孤獨症候群找上門。(圖片來源/楊聰財醫師提供)

中老年「空巢期」要注意!4招預防銀髮族憂鬱

楊聰財進一步指出,「銀髮族孤獨症候群」的治療會先以藥物治療改善憂鬱、失眠等症狀,再透過負面情緒障礙指數評估,找出導致孤獨的成因,採取認知行為治療,紓緩患者負面情緒,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至於要如何預防老年空巢期?

楊聰財表示,銀髮族要想真正遠離孤獨感,除了找到生活目標、培養興趣,也建議經營「四老」:老友、老伴、老狗(興趣)與老本,以增進正向互動關係,或是參與社區活動、社區大學課程,結交同好朋友,讓生活更豐富有趣。經藥物治療及家人的討論後,楊奶奶狀況已明顯改善許多,「她的兒子也協商好增加與母親互動的頻率,並每個月定期聚餐、出遊等。」

而目前政府的長照政策,楊聰財認為比較是針對已有需要的長者,提供相關服務。「不過更積極的做法其實可以從社區鄰里據點做起,除了讓年長者能聚集、一起做一些活動,中年人也可以參與,並定期安排探訪隊深入年長者家裡。」

楊聰財提醒,為人子女者應時時關懷家中長輩,即便沒有住在一起,也可透過電話、視訊交流問候,更要隨時留意長輩的身心變化,一旦發現異常,像是情緒低落、拒絕外出或找不出病因的症狀,長達2-4週以上時,就應及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避免延誤治療引發更嚴重的身心問題。

他也提醒年長者,隨著選舉將近,勿因選舉、支持的政黨候選人不同而傷了和氣,「你批評另一個政黨他們也不知道,還害你少一個朋友,得不償失。」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