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歐洲經驗 英德與丹麥全力推再生能源

台灣銀行家雜誌

台灣的能源轉型大計屢屢受到挑戰,反觀國外,尤其是歐洲國家,在綠能發展上各擅勝場,包括德國、英國與丹麥等,台灣綠能發展是否可借鏡成功國家的技術與策略?

歐洲國家在綠能發展上各擅勝場。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爆發,德國政府便積極發展能源轉型計畫,在2018年元旦當日,再生能源發電量首度大於全國用電量,實現100%綠能供電。其餘如火力、天然氣發電等傳統電廠,當天雖仍有運轉,但皆大幅降載。未來,德國將持續發展再生能源,扮演歐洲綠能革命的火車頭角色。

英國向來也是綠能泱泱大國,致力發展風力、太陽能及波浪能等發電技術。受惠於近年來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大躍進,英國再生能源裝置量已於2018年7月至9月首度超越化石燃料,為該國綠能產業寫下新扉頁。

丹麥亦是歐盟國家發展綠能的模範生,近年來在全國使用再生能源比率上,經常名列前茅。早已廢核的丹麥政府更提出2050年將全面淘汰化石燃料,達成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

德國將斥540億歐元,減少溫室氣體

2019年9月20日,德國政府通過全新的《氣候變遷法案》(Climate Change Act),預計於2023年前,在不舉債情況下,將斥資540億歐元,以期在2030年前達成溫室氣體相較1990年減少55%的目標。同時,德國政府也承諾到2050年將使該國經濟實現「碳中和」(carbon neutral)目標。

全新的《氣候變遷法案》長達22頁,除大幅修改既有法規外,也針對交通與建築部門的碳排放收取碳定價(carbon price),並向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排放源收費,同時也加徵國內航班燃油附加費、貨車過路費。

德國希望透過碳定價來減少民眾在再生能源附加費(EEG levy)的支出。因此,自2021年開始,針對「排碳大戶」收取每噸二氧化碳10歐元,且年年調漲,直到2025年每噸為35歐元,碳價最多則到60歐元。相反地,再生能源附加費則是逐漸減少,2021年每KWh(度)降0.25歐元,2023年再降0.0625歐元。

除碳定價外,新法案還包括鼓勵企業和家庭減少碳排放的措施。例如,通過調降增值稅來降低公車和火車票價,鼓勵民眾多搭乘公共運輸工具。自2026年起,新建大樓將禁止使用以石油為燃料的暖氣系統。針對烏賊車,將提高汽車稅,電動車則有更優惠的待遇。德國政府已承諾到2030年前將在全國各地裝設100萬個電動車充電站,並持續推行購買電動車的補助措施。

在綠能方面,德國政府將取消太陽能補助52GW上限。原本根據德國《再生能源法》(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ct),若太陽能累計裝置量達52GW,屆時就是補貼告終之時。截至2018年10月底,累計裝置已達45.3GW。若無變數,應該會在2020年達標。

此外,德國也設立離岸風電安裝目標,預計2030年裝置量能突破20GW。也就是說,2020年至2030年內要新增近13.5GW離岸風電。先前德國受到電網布建速度等影響,2014年時曾修改再生能源法案,將離岸風電2020年目標從10GW下修至6到7.5GW,如今又再一次擴大目標。

然而,德國總理梅克爾承認,原先德國預計要在202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至1990年的40%,如今恐怕難償所願。因此,德國礦山、化工與能源工會(IGBCE)主席Michael Vassiliad is認為,新法案或許是邁向緩解氣候變遷的另一步,但這一步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成果,值得觀察。

英國再生能源產能首次超越化石燃料

今年1月到5月,英國清淨能源(clean electricity)發電量首次超越化石燃料,為該國再生能源發展樹立重要里程碑。這樣的進展在過去幾年是無法想像的,而且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低碳或無碳發電量首度超過化石燃料,顯見低碳能源已成不變趨勢。

根據英國國家電力供應公司(National Grid)數據顯示,目前清淨能源發電量占比48%,煤炭及天然氣合計47%,生質能則占5%。此外,在過去十年來,燃煤發電占比從30%驟降至3%,風力發電更從1%揚升至19%。

今年5月,英國再度打破紀錄,連續一周完全沒有使用燃煤發電。這是自1882年世界第一座燃煤電廠在倫敦啟用以來,英國創下如此長時間未透過化石燃料供電的紀錄。

近年來,英國風力、太陽能、生質能及水力發電等再生能源裝置量快速成長,已從2013年19.5GW增加到2018年7月至9月的41.9GW。相較之下,化石燃料發電廠因達到使用年限或不符合經濟效益,裝置量下滑三分之一,2018年同期的燃煤、石油與天然氣發電廠裝置容量僅剩41.2GW。

根據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調查研究指出,現今再生能源建置速度已超越1990年代的天然氣發電廠。研究人員史塔費爾(Iain Staffell)博士認為,英國電力系統正逐漸擺脫化石燃料中。

研究也顯示,2018年7月至9月間,核能與再生能源等低碳電力發電占比為57%,其中,英國綠能主將為風力發電,總裝置量高達20GW,二、三名則是13GW的太陽光電與3.2GW的生質能。目前,英國僅剩下6座燃煤發電廠。

英國政府已承諾要在205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1990年的80%,為達此目標,未來必須更加努力增設再生能源裝置及制定更友善的法規。

丹麥能源轉型,2030電力全由綠能支撐

過去,丹麥曾高度仰賴石油進口。為達成能源自主,丹麥政府於1976年推動第一次能源轉型計畫,但仍以核能與石油生產為主。1979年,丹麥風機製造商維斯特(Vestas)開始投入商用風力發電機建造,開啟了丹麥離岸風電再生能源轉型之路。

如今,丹麥的人均風力發電,世界第一;全球第一個離岸風場,丹麥人蓋的;丹麥市值第二大企業,是專門開發風電的沃旭(Ørsted);丹麥風電總裝置量雖只排名全球第14名,但英國、美國、德國、荷蘭要到海上興建風力發電基地時,也得向丹麥取經。更難得的是,丹麥目前陸上的風電成本,已比任何一種發電型式都低,儼然成為全球風電的中樞。

風力發電向來是丹麥再生能源的首選。目前,丹麥有近5成電力供應,源自風力發電,且供應來源穩定。在以再生能源為主體帶動經濟成長之際,溫室氣體排放量也逐漸下降,預期2030年丹麥所有電力將由再生能源提供,屆時風力發電占比將提升到全國發電量的8成以上,較政府原先設定2050年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目標,提前了20年,讓丹麥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先鋒。

原文作者為陳雅莉,本文轉載自《台灣銀行家》。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台灣銀行家》。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