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凌晨伊朗轟炸美軍在伊拉克阿薩德(Asad)和阿比爾(Erbil)的空軍基地,情勢一度相當緊張,彷彿美伊戰爭一觸即發。
然而,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8日上午雖表示將對伊朗施加更多經濟制裁,但也願與德黑蘭對話,且並未下令動武,重申和平意願。
另一方面,伊朗外交部長札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在推特宣布他們已經採取「適當自衛措施」,為美無人機擊斃的蘇萊曼尼將軍(Soleimani)復仇,現在伊朗「不會再升級事態或宣戰」。
美軍無人死亡讓美、伊有台階下,在戰爭前懸崖勒馬,《洛杉磯時報》指出這除了是因為美方掌握情資而提早進行人員疏散,也可能是伊朗企圖展現自己「精準打擊」能力。
攻擊前美基地人員已疏散
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Mark Milley)表示,伊朗轟炸是為了「破壞(美軍)建物、車輛、設備和飛航器,還有殺害基地人員」,而並未造成重大傷亡,歸功於美軍先進「國防科技」。
五角大廈將這個功勞攬在自己身上,指美方早在伊朗攻擊前幾小時就收到相關情資,因此命令兩基地人員前往強化掩體避難。
伊朗短程彈道飛彈的軌道雖然很低,但仍觸及高大氣層或曾短暫進入太空,美國衛星和雷達都偵測、追蹤得到飛彈,因此美軍確實有時間尋找掩護。
然而現在有專家認為,伊朗可能是「針對停機棚進行有限度轟炸」,刻意避開兵營或其他能造成美軍更大損傷的建物。
加州蒙特瑞「密德伯里國際研究學院(Middlebur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資深研究助理舒密勒(David Joseph Schmerler)表示,「如果伊朗的目的是造成死傷,那他們完全搞錯方向了」。
專家:伊朗目的在於「警告」而非開戰
有一些專家推測,伊朗的攻擊與其說是報復和挑起衝突,不如說是「傳遞訊息」。
他們認為,伊朗是利用這場襲擊展現其突飛猛進的飛彈定位技術和命中率,好給西方世界一個警告:當更嚴重的衝突爆發,伊朗有能力造成更多死傷。
「伊朗有信心擊中他們設定的目標,同時不造成美國人員傷亡」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飛彈防禦問題專家卡拉科(Thomas Karako)表示,「他們只想做到這個程度,提醒美國他們有這個能力」。
所以問題在於,伊朗是否真的有這個能力?
卡拉科指出,這場襲擊代表伊朗在「精準打擊」上下了長足功夫,伊朗飛彈「可不是連在最佳狀態下,射程也只有半徑0.8公里的那種爛飛毛腿飛彈(Scud)」。飛毛腿是冷戰時期蘇聯設計並廣為出口的戰術彈道飛彈。
密德伯里國際研究學院另一名伊朗軍事專家辛茲(Fabian Hinz)亦不排除伊朗具備精準瞄準技術的可能性。
伊朗飛彈命中美基地,是技術還是「好運」?
然而,其他分析的看法比較保守,他們認為目前還無法確定伊朗是否已經有這麼先進的瞄準技術。
華府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飛彈專家艾里曼(Michael Elleman)表示,伊朗擊中阿薩德空軍基地的是征服者313型飛彈(Fateh 313),其射程超過321公里。
2015年伊朗國造的征服者313問世,上面據稱裝有衛星導航系統,再加上火箭機翼,讓它能在下降過程中調整飛行路線,提高精準度。
儘管如此,艾里曼推測,征服者313的命中誤差仍有約100公尺,恐怕無法針對特定建物或機棚進行精準打擊。
「(征服者313的)系統相當精確,但我想它們還是得有點運氣才能擊中建築」艾里曼說。
他認為伊朗應是從西部的克爾曼沙省(Kermanshah)的飛彈基地射出飛彈,那裡距離伊拉克阿薩德相當近。
伊朗自立自強「國彈國造」
根據「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2019年3月報告,伊朗軍方擁有的彈道飛彈數量在該區域居冠,而且大部分發射器都是移動式的,讓伊朗能順利隱蔽飛彈、躲避反擊。
「伊朗將飛彈計畫整合至其軍事戰略和常規作戰能力中」該報告指,「因此,伊朗匯聚並投入可觀的時間、能源和資源至運用飛彈武力」。
伊朗數以千計的導彈不僅是武器,也是彰顯「國家威望」的道具,經常出現在伊軍遊行和國家宣傳影像中。
過去伊朗在北韓、俄國和烏克蘭提供設計、供應零件的幫助下,耗費數十載開發、打造數千枚短中程彈道飛彈,不過近年由於美國和聯合國的嚴厲制裁,德黑蘭不得不自立自強「國彈國造」。
此外,伊朗具高度嫌疑的代理人軍事行動近年亦不少見,例如2019年9月沙烏地阿拉伯油田及油廠遭無人機以巡弋飛彈轟炸,還有同年6月兩艘大型油輪在阿曼灣受水雷攻擊,美國都把帳算在伊朗頭上。
儘管美、伊對峙目前似乎不會發展成全面開戰,歐盟還是相當緊張,急忙跳進來當和事佬。1月10日布魯塞爾將對此召開緊急會議,伊朗外長查瑞也會出席,但美方並未派人與會。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