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於1月11日結果揭曉,許多民眾因選舉結果不如預期而出現易怒、憂鬱或失眠的狀況,也容易因為與親友討論意見時不和,發生衝突而加深負面情緒。
到底大選過後民眾該如何調適身心?
選後如何調適身心?精神科醫師的6點建議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指出,選前選後的確會出現更多焦慮、憂鬱的患者,「不過選後要特別提醒原來就有焦慮、憂鬱的患者,有些人會惡化或復發,這些患者要特別注意。」
而對於大部分民眾,張家銘認為選後既然結果底定,還是要把自己從這些負面情緒抽離出來,「假設自己的狀況真的跳不出選後的失落跟難過的話,自己也要多小心。因為現在社群媒體發達,許多人習慣在自己的同溫層,同溫層就會很難接受非同溫層的資訊。」
如果真的因支持的候選人落選而十分失落,而出現選後選舉症候群,張家銘也建議可以執行以下6點調適心情:
1.暫停看新聞,減少過度刺激:控制自己及家人看選舉相關新聞的時間,或關機、或是轉到非選舉相關的節目。太多的新聞會使你焦慮、憤怒或難過。
2.避免容易引發情緒爭辯的場合:適當的討論,有助於情緒的發洩,也得到支持。對立的爭辯,反破壞彼此的關係。
3.轉移焦點,回歸生活常態: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暫時的忙碌些,有助於負面的感覺過去,也找回生活的控制感。
4.適當飲食睡眠,安排運動休閒:適當的飲食、運動與休閒,有助於情緒的穩定與放鬆。晚上好好睡一覺,休息才能走更遠的路。
5.用同理心將心比心,尊重體諒不同觀點: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以更寬廣的角度看待不同的觀點,彼此尊重與體諒。
6. 生氣不如爭氣,從長遠看抱持希望:某些挫折與磨難,從長遠看未必不好。計較短暫的輸贏,破壞長期的關係,反而沒有人是贏家。抱持樂觀的希望,正面看待與理性思考。即使雙方有不同的意見,個人與家人的健康,社會彼此的信任,國家長期的安定,是大家共同珍惜的。
心理師分析:落選失意的背後原因可能是...
諮商心理師陳劭旻也認為,從負面情緒中調適,首先需要做的是減少刺激來源,「關掉電視、出門走走、甚至好好睡一覺都是好方法;若是持續的手在電視前面、或者不斷滑手機更新訊息,都只會讓自己的情緒更加焦慮。」
陳劭旻指出,選舉的結果會影響許多政治民生大事,「但有時民眾對選舉結果有太過強大的失落,是因將過度理想化的期待投入其中,一旦結果不如意,就會感覺個人的理想被徹底否定了。」他舉例,像是遇到個案認為自己與某個政治人物經歷類似,因此若是當選就代表自己也可以像他一樣翻身,或感覺可以因某人當選立刻找到工作。「這些期待原本就是過度理想的,但是因落選,就會感覺這些希望被否定了,不再有希望。」
陳劭旻表示,當選舉結果已經不是選舉,而是個人的價值與理想,自然會在結果失利後感受到無比失落。「因此當結果不如意時,重新思考與反省這份失落的意義是什麼,是否過度將期待放在選舉上,對於個人因應失落也會有幫助。」
「好的公民應持續關心民主和政府!」
失落時會使人感覺無力與脆弱,因此如果有方法找回自己的能量與可控制感,將會對情緒的調適起很大的功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失望化成行動,去造就更多的希望與改變。」陳劭旻也提醒民眾,對一個公民社會而言,選舉只是民主的一環,對政治真正在乎的民眾,也需要學習怎麼持續在民主不同階段持續關心與努力。「如果將選舉的結果當成民主進展的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災難性不可挽回的結果,心情上也會容易調適許多。」
陳劭旻表示通常這些狀況都會隨著時間慢慢好轉,短則幾天,長則1至2週。「但是如果情緒狀況遲遲無法改善,仍然建議民眾可尋求專業資源的協助,改善情緒狀況,回歸到一般的生活之中。」
張家銘也認為,其實正反和不同的意見都有,雙方都還是有值得鼓勵和檢討的地方。「贏的那方也不要特別去挑釁另一方,輸的一方也先把自己的情緒沉澱下來,民主的社會大家也一起接受結果,大家還是盡量要一起同心努力站在同一條船上,如果狀況很嚴重還是建議積極就醫。」
更多內容
《信傳媒》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