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選舉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那就是企業人士擺脫「幕後金主」的角色,直接走上前台、走進群眾,讓自己成為政治主角,鴻海郭台銘、聯電宣明智、新光吳欣盈都是。其中,以郭台銘最具代表性,他出錢出力出人,還差一點自己選總統。
在華人社會「士農工商」的社會階級排序裡,商人往往是排在最末位的,因為在農業社會,商人被認為對社會最沒有貢獻,不過是「倒爺」,買空賣空,利用資訊的不對稱「買低賣高」,令人嫌惡。
為何商人從「幕後金主」走上台前變政治主角?
幾個世紀過去了,基本上這種觀念並無太大改變,「無奸不商」深植人心。也因此,商人跟政治人物的關係有如「水」跟「油」一樣,水有水的用處,油有油的功能,雖然說油水油水,但商人跟政治人物大多是彼此靠近或利用,無法真正水乳交融、互相信任。
過去國民黨、民進黨也出現過幾位商人立委,多數都在被指指點點、懷疑特權關說自家相關企業下,戴上「金牛」大帽子,從政幾年就結束他們的政治生涯,重返商界做生意去了。能全身而退的還好,有人下場更慘,不當立委後還因案身繋囹圄,或官司纏訟多年。
不過,地產大亨川普選上美國總統,對台灣商人從政是很大的鼓舞。商人立委在立法院消失多年,這次選舉,藏在背後「抖內」政治人物的商人被逼了出來,而且站上第一線。何以致之?一方面是他們看到了台灣產業發展的困境,也看到了政府不效率、政策不到位的一面,才想用一己之力推政府一把。
不懂產業的官員都在「拚經濟」,結果呢?
如果不論動機,認真看待這次商人從政的風潮:先參與國民黨總統初選,後又重押親民黨的郭台銘;成為親民黨不分區立委第2名的宣明智;擔任民眾黨不分區立委第7名的吳欣盈,他們參與2020到底代表什麼意義?可以從幾個面向作解析。
首先,過去台灣的政治人物從政都說要「拚經濟」,但他們都不是經濟人,就像教人做菜的沒下過廚房、大廚沒吃過米其林料理,這是說要拚經濟的可笑之處。
過去4年,執政的民進黨推了值得被外界討論的產業政策,例如:當民進黨力拼「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5+2創新產業,脫離AI、5G的未來產業主流時,不在5+2之列、卻依然在世界發光發熱的台積電張忠謀先生,只淡淡淺淺委婉地提醒:「不要忘了現有的電子資訊 ICT產業」。
郭台銘誤入政治叢林,人財兩失
台灣產業發展的困境,業者身歷其境,最知問題何在。可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過去4年這些政策不知已花掉多少錢,促成什麼創新產業是很值得深究的。但生意人花的是自己的錢,政府官員花的是別人的錢,基本上這是兩種不同的花錢思維,因此生意人會投入這次選舉似乎也是很自然的事。可惜的是,沒機會讓他們登場示範,用企業經營的效能來和政治人物比高下。
其次,郭董的老虎兵團幾乎全軍覆沒,僅存的高虹安寄養在民眾黨不分區立委裡,成為立院唯一的「郭家軍」。未來這位年輕的資工專家,會在立法院有什麼表現,要如何實現郭董的理想,兼顧民眾黨的價值,很是考驗。
在選舉過程中,可以發現生意人對政治的想像太天真,容易誤判情勢,面對複雜的初選制度、彎彎拐拐的政治算計、不同政黨的利害關係,都不是郭董用頂尖科技、大數據分析、強勢行銷可以處理得了。這一回生意人誤入政治叢林,人財兩失,郭董肯定刻骨銘心。
宣明智、吳欣盈的政治初體驗……
再看宣明智,他參選的政見主張並沒有被特別彰顯,倒是財產身價有多少備受矚目。這也是商人從政的一大障礙,因為要先公布財產。
他出身高科技界,大半輩子都與竹科共生,在那個生態系裡,廠商的意見都是多年來沒有解決的老問題,像一例一休、獎勵投資條例、員工分紅費用化等,他如果能透過參政進入立法院解決這些問題,對科技業應該是一大利多。
還有吳欣盈,她雖然不是家族中第一位參政,而且參政的個人因素大過一切,但頂著新光大公主頭銜走進市場、沿街拜票、站上宣傳車拉票,都豐富了她的人生閱歷,而且未來她在民眾黨也可能繼續扮演某種角色,對她重回金融產業發展如何跟台灣社會做連結,應該有很大的啟發。
商人站上政治最前線,就是自力救濟
現在看來,台灣商人似乎還是乖乖賺錢做生意,再默默支持政治人物就好。可是這種只要乖乖做生意就好是一種虛幻的不實在,因為各國及各區域的國際貿易關稅保護主義、兩岸敵對關係的不對等衝突,在在都讓台灣商人做生意面臨極大困難,這種操之在人、無法掌控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了做生意的成本,這是政治人物無法理解的。
如果民意代表不能反應、政府官員不能解決企業產業的問題,那商人站上政治最前線應該就是一種自力救濟。原本選票跟鈔票在暗底下是互通的,但在民粹反商情結下,選票跟鈔票又是衝突的,既然商人的民意無法被重視,他們只好「自己來」,否則一例一休這樣的紛擾,怎會吵到現在還沒完沒了?
「政商錯位」現象值得繼續觀察
過去4年來,政府以為自己很會做生意,拿國發基金投資如興這類問題公司;後來為鼓勵文創產業,文化部也圈了百億文創基金;為了仿傚國際主權基金,幫新創產業募資,政府也出錢成立台杉創投;還有8800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政府說是要帶動產業發展……當政府自己跳出來做生意,生意人自己站出來從政,這種「政商錯位」現象,在現階段台灣很值得觀察。
其實,政府就做政府的事,生意人就做生意人的事;當生意人想做政府的事,政府想做生意人的事,兩邊都不會做得好。
現在選舉結束了,生意人輸了,只能摸摸鼻子回頭繼續做生意,但生意人跟政治人的距離更遠了。因為政治人只懂政治事業,而且很會選舉,還自認很會做生意,這讓生意人心裡暗自叫苦。如果下次有更多的生意人出來選舉,經過這次挫敗,生意人跨足政治或許也會再進化。
更多內容:
立院新星》「抗韓大將」陳柏惟扳倒消坡塊顏寬恆 台灣基進下一個目標:罷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