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研發是刻不容緩。」至24日止台灣感染武漢肺炎的人數達30例,其中有1例死亡。
針對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病毒專家何美鄉博士指出,現在我們還可以以隔離病人及隔離高風險族群來爭取時間,但下一個冬天,我們要有更好的防疫工具,如藥物、疫苗、抗體等,否則醫療資源恐不足。
何美鄉23日針對全球最新疫情發展的專業見解在臉書發文表示,目前有三大重點,第一、無症狀感染者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第二、藥物和疫苗研發刻不容緩;第三、針對病毒感染的高危險族群:老人、慢性病患者等,政府必須開始召集專家討論健康保護的因應對策。
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病毒,同一天造訪同地受感染
「所以我們要加倍嚴謹。」何美鄉表示,台灣海峽隔不開兩岸的關係,台灣日日都得面臨新病毒的再次入侵,疫情在台擴大的風險,將持續有增無減。而加倍嚴謹並不是單指防疫團隊,而是每一個人。
「傳播是可以非常隱性的發生。」何美鄉指出在一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文章描述,一個20歲的女性在1月20日從武漢回到河南安陽,之後的12天左右他感染了6位親人,但這位年輕女性一直沒有產生任何症狀,雖然他最後也被確診為covid-19的感染者。
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感染的親人,有些並沒有與他同住,只有一天互訪同處。同時,這篇論文也再次提示,COVID19病毒在年輕的感染者,似乎病症較輕微或甚至無症狀。
這也讓研究人員們更加確定,隔離病人僅能減緩疫情的快速擴散,不能杜絕病毒的傳播,也更確定從長計算防疫戰略的重要性。雖然多數被感染的人都只有輕微症狀如大部分的傳染病,但投入大量的防疫資源是為要減低對嚴重病患的危害。
研發疫苗刻不容緩,如同小兒麻痺為重症病人研發疫苗
何美鄉強調,「投資在藥物或疫苗的研發是刻不容緩。」並以小兒麻痺為例,人類研發小兒麻痺疫苗後使用了60多年,在使用疫苗之前,幾乎所有小孩在四歲之前,都會被感染,75%無症狀,24%輕微症狀,小於1%(1/150)會有下肢麻痺。為這<1%的重症病人研發小兒麻痺疫苗,如今得以讓病毒在台灣及世界多處根除。
何美鄉認為,舉小兒麻痺的例子是要來提醒,新型冠狀病毒,恐怕已釘上人類這新宿主。並建議「國家資源,一定得快速整合,直刀切入最核心的重點研發。」如疫苗的預購政策,加速疫苗審查的法規機制,整合研發團隊,以降低疫苗可能的副作用等。因此,在還未有藥物與疫苗之前,如何減低對高危險族群的危害,是防疫重點。
降低高危險群受感染風險,建議再徵召一組人馬從長策畫
新冠狀病毒確診患者超過80%的病例為輕症,因此所謂高危險群分別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吸煙者的風險最高。
何美鄉表示,應該設法減低高危險群進出醫療院所而受感染的風險,如加強以社區藥局,提供慢性病處方簽藥物的服務,或加強在宅醫療服務,或趁此時加強遠距醫療服務等。以及研擬如何建立分流(含利用網路)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機制;如何在醫療院所,降低院內感染的風險。
何美鄉表示,這些都是防疫指揮官需從長打算的重點工作,陳時中可能需要儘速再徵召另一隊多元技術的人馬,來為他從長策劃。
衛福部開放全台「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24日止,已確診共30例,已有5例出院,依序分別為,案1、案10、案5、案4跟案12。
衛福部24日開放了「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公布是希望能對防疫有幫助,而非引發恐慌。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之首頁顯示全台灣各區在2020年1月起至今天的資料,可查詢到台灣各縣市目前確診的案例數,也能限縮條件做搜尋,如「衛生局收到日」、「發病日」、「個案研判日」等來篩選,感染來源也有「本土病例」及「境外移入病例」不同條件之區分。
另外除了每個案例的地理位置分布,也提供「趨勢圖」、「圖表」與「同期比較」等數據,讓民眾直接透過網站觀察這段時間台灣疫情的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知名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的的系統科學與工程中心(Center for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SSE) ,建置了「武漢肺炎全球疫情地圖」追蹤世界各地即時災情,蒐集了來自官方與媒體的資訊,並即時更新地圖。
各國案例即時查詢平台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