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台北舊城區 看博愛特區的前世今生


撰文=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走在今天的總統府及周遭一帶,有許多習見的機構與地標:官署、醫院、博物館、銀行、公園……但是你知道嗎?它們曾是殖民時期現代化的指標,也是近百年前臺灣人(臺北人)親眼所見的新鮮事物。且讓我們一一梳理這些歷史建築的風貌變革與前世今生。

總統府(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也稱臺灣總督府、介壽館

現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2號

完工於1919年,現為國定古蹟。1895年日本入臺初期,臺灣總督府以清朝官員留下的欽差行臺、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作為辦公處所(今延平南路中山堂附近),直到第五任臺灣總督時才計畫興建永久性廳舍。設計圖定稿過程幾經周折,由臺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作最後修改,才成今日的華麗風貌。日治末期遭美軍轟炸,部分建築毀損。1945年日本戰敗後由國府接收,1946(民國35)年為慶祝總統蔣介石六十大壽,將該建築更名為介壽館並加以整修,1948年修復完成。1949年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進駐,同年中央政府遷臺,總統府與行政院也在此設址辦公。1950年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廢除,1957年行政院遷出,由總統府專用。2006年介壽館正式改名為總統府。

臺北賓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臺灣總督官邸、臺灣省政府官邸

現址:臺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1號

修建完成於1913年,現為國定古蹟。日治時期1899年規畫興建總督官邸,由福田東吾、野村一郎設計,於1901年建成。1911年決定改建,由森山松之助總責營繕,1913年完成,改建後建築樣式從較簡潔的文藝復興樣式,變為今日所見的巴洛克風格。除作為總督住宅外,主要機能轉變成接待貴賓、迎接皇室成員。1945年國府接收後,一度作為臺灣省主席官邸,1950年轉交總統府,1953年撥借給外交部,作為招待國賓、晚宴使用。2001年因建築損害嚴重停止使用,隔年開始修復,並於2006年完成。目前除舉辦國宴、國慶酒會與招待外賓,每月也會擇一假日開放參觀,有時會舉辦慈善園遊會跟文化藝術等活動。

 

臺大醫院舊館(圖片來源/臺大醫院)

臺北病院、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

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

現址:臺北市中正區常德街1號

臺大醫院舊館建築群完工於1920年代初期,為當時東亞最好的近代化醫院之一,現為市定古蹟。臺大醫院前身為日人來臺初期(1895年)的大日本臺灣病院,位於臺北大稻埕,1896年改為臺北病院,1897年改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1898年遷移至現址,該地原本是清時期臺北城內天后宮(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東側的練兵場。當時的臺北病院是「和洋混合風格」的大型木造建築群,1906年起陸續改建為今日所見的全新紅磚建築,1921年改建完成。新建築的設計者為近藤十郎。1938年併入臺北帝大,成為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戰後1945年則改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1950年改稱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即臺大醫院。

土地銀行展示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

現址: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5號

建於1933年,現為市定古蹟。1922年,勸業銀行正式來臺經營,並於臺北、臺南兩市各設立支店,1930年代於臺北、臺南興建兩座大型銀行廳舍。這兩座廳舍的外觀,與臺灣當時流行的西洋古典風格的大型建物不同,融合了些許古代中美洲馬雅建築風味。建築表面的雕塑裝飾十分創新,如S形紋、幾何紋、獅頭等,由巨柱撐起的超高騎樓也頗具特色。戰後由臺灣土地銀行接收,作為總行使用,2007年進行大規模整修後,由國立臺灣博物館使用(產權仍歸土銀),改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並於2010年起開放參觀。

監察院(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臺北廳、臺北州廳

現址: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2號

於1915年完工,是臺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巴洛克建築,現為國定古蹟。建築設計者為森山松之助,完工後做為臺北廳之辦公廳舍,1920(大正9)年因臺灣行政區改制,轉由臺北州使用,臺北州的轄域包括今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縣。戰後,原本做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辦公廳舍之一,1947(民國36)年3月1日由臺灣省政府使用,1958年該建築正式轉交監察院使用至今。

臺灣銀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總行廳舍、臺灣銀行臺北本店

現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0號

1937年完工,現為市定古蹟。1897年,日本國會通過《臺灣銀行法》後,臺灣總督府決定拆除臺北城內孔廟與關帝廟,於原地附近興建臺灣銀行的營業處所,但該建築至1930年代遭白蟻侵蝕,且銀行業務量遽增,因此,1934年時於原建築的西邊興建新廳舍,由日本建築家西村好時設計,大倉組承攬土木施工,於1937年竣工。建築立面簡潔,而細節上則採用簡化的西洋古典建築樣式,二、三樓的巨柱與挑高空間是其顯著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此建築物遭美軍轟炸,屋頂於戰後重建,整體外觀仍保有日治時期舊貌。日本TBS電視劇《華麗なる一族》前幾集曾借用總行的營業大廳,作為劇中虛構之「阪神銀行」總行的拍攝場景。

國立臺灣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

現址: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 (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 )

1915年完工,是臺灣第一個為了展示、收藏為目的而建造的博物館,現為國定古蹟。1913(大正2)年,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奠定臺灣殖民地近代化基礎的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款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位址定於原「臺北大天后宮」(前一年因風災受損而拆除),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1915年完工後,卻由原來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前身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物產陳列館、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遷入該建築,館藏以南洋動植物與臺灣原住民文物為特色。戰後,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臺灣省立博物館,1999年改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司法大廈(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臺北地方法院、檢察局

現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4號

1934年落成,現為國定古蹟。1920年代末,臺灣總督府選定臺北城內右下、距離南門不遠處的原武廟位置,作為司法業務新建築的所在地,1929年開始興建,由總督府總督官房營繕課長井手薰設計。1934年完工,命名為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是臺灣日治時期的最高審判機關,臺北地方法院亦遷至本處。另外,愛國婦人會、覆審法院等機關也陸續遷入。該建築的中央高塔高31.8公尺,為小八角型尖頂,一般稱為帝國冠帽或興亞式屋頂,意即「復興東亞」。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仍以此處做為最高司法機構,更名為司法大廈。目前由臺灣高等法院院本部、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司法院及司法院大法官使用中。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臺北新公園

現址:臺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3號

起建於1899年,1908年初步落成,當時命名為臺北新公園(相對於1897年落成的圓山公園),是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當時公園範圍僅有現今公園的南半部,公園之北仍有臺北大天后宮。1913年總督府執行「市區改正」,拆除前一年因風災受損嚴重的大天后宮,並於原址旁興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即後來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1915年完工時,新公園的範圍往北拓展,整體格局與今日大致相符。由於位於政經核心區域,公園內經常舉辦政策性活動。戰後,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2月28日下午大批憤怒群眾衝入位於公園中的「臺灣廣播公司」廳舍(現為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對外播音發出控訴,成為全臺反抗活動蜂起的開端;之後行政長官陳儀也多次於該電臺透過廣播向民眾喊話。由於此一歷史關聯,成為將近五十年後公園改名的緣由。1996年2月28日,豎立於新公園內的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正式揭碑,新公園改名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內容來源: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由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授權轉載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