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IPO市場集資大減32% 股市冷清今年表現大同小異


台股2016年日均量僅775億元,創下十多年來的新低量,投資人對股市投資冷淡,也導致資本市場籌資功能愈來愈難以發揮,同時也影響企業的掛牌意願,IPO(首次公開募股)市場受到衝擊。

集資金額年減32%

根據統計,2016年台灣首次上市櫃新增家數為60家,包括上市家數共24家,上櫃家數共36家,相比之下,還較2015年的58家新增2家。不過若就集資金額來看,2016年總集資金額只有255億元,較2015年度的376億元大幅減少32%。

資誠審計服務部副營運長林鈞堯表示,去年籌資金額大減,最主要由於IPO的公司多屬於中小型科技業或是文創產業,加上去年籌資超過10億元的公司只有4家,都壓低了總集資金額。

此外,林鈞堯指出,整體來說市場的活絡程度、成交量和IPO市場間的集資金額有一定的關聯,通常股市好的時候,後一年的IPO市場表現會提升;反之若股市往下走的時候,後一年IPO市場就較不樂觀。

而看到2016年IPO公司首日收盤價的漲跌幅表現,上市公司掛牌首日收盤價漲幅沒有超過2成的企業比例高達70%,而上櫃公司漲幅未達2成的比例則有54%,其中,新股破發也就是新股在上市當天就跌破牌價的家數更高達7家,是近5年來最高。

林鈞堯表示,這除了涉及定價問題之外,其實某種程度也反映了投資人對股市的不樂觀程度。

海外磁吸效應須關注

因此,展望今年資本市場前景,資誠預估今年上市櫃IPO整體家數應和前三年平均水準差不多,僅維持在55至60家之間,並不會有突破性發展。以產業別來觀察的話,政府力推的生技醫療業以及農業科技業較有機會帶來強勁的動能。

值得注意的是,和鄰近市場相比,香港2016年IPO家數為126家,集資金額高達1948億元港幣(約新台幣7986億元),整整是台灣的31倍。資誠預估今年港股IPO家數還會上升至130家,集資金額估將衝至港幣2210億元。

同樣的,中國大陸股市的IPO家數和集資金額也遠遠高於台灣,加上去年還有匯頂、亞翔、元祖等3家台企於上海掛牌,「這對我來說是很驚嚇的,」林鈞堯表示,有了成功進軍中國大陸的案例之後,未來要如何說服企業回台股上市櫃將會變得困難。

「商人無國界,同樣的成本我在台灣拿到15倍,但在別的地方拿到40倍,子彈的厚度完全不一樣,」林鈞堯指出,鄰近市場本益比高且集資能力強,未來會不會有磁吸或骨牌效應,導致企業都欲往海外掛牌,將是必須持續關注的議題。

《 延伸閱讀 》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