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一休」5大衝擊沒準備好 政府、企業、勞工三輸!

一例一休

「別人我不知道,但我是絕對不會再投資台灣了。」元旦假期剛過,一位中小企業主接到了《信傳媒》記者詢問關於一例一休上路對公司的影響,無奈地說了這樣的話。

這家企業堪稱「隱形冠軍」代表,客戶都是世界級,且幾乎以外銷為主,且老闆一向用行動愛台灣,不僅不在對岸設廠投資,還把公司設在中南部,創造中南部年輕人不少就業機會。

過去景氣雖然有高低起伏,不過從未見老闆有過悲觀的想法,這次一例一休倉促中上路,這位老闆終於忍不住說了重話。他表示,一例一休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很大,以他們公司來說,要維持獲利、繳稅以及員工休假,目前唯一的因應方法僅有對客戶漲價及減產。

這位中小企業主透露,現在台灣的供應鏈從原本一個星期生產6天變成5天,等於每星期少了六分之一的產能,所以許多供應鏈已經醞釀要漲價,而這些最後當然要轉嫁給客戶,如果客戶可以接受漲價,那就能夠度過危機,如果客戶不能接受轉單,那也只能放棄另找出路。

事實上,除了製造業喊出要轉嫁成本,將對客戶漲價,這幾天也陸續聽到國內的服務業如電影院、客運公車等在喊漲,甚至連小吃店如八方雲集、鬍鬚張等都已經決定餃子、滷肉飯都要漲價,農曆年前勞工能不能領到年終都還不確定,卻已經面臨一切「喊漲」,難道這都是「一例一休」惹的禍?

衝擊一:一例一休、基本工資、勞保費調漲一起來,企業吃不消

大家都忽略了,2017年一開始,除了一例一休新制從1月1日上路外,基本工資調漲5%,以及勞保費率調漲0.5%,都從2017年元旦起開始實施,等於從今年1月1日起,突然有三件會增加雇主成本的事情瞬間「全面來襲」,這三個因素交互影響,讓雇主一下子吃不消。

一例一休、砍七天假吵了大半年,政府原本的美意是希望透過這次的勞基法修法真正落實「周休二日」,而「一例一休」之外如特休假新制,以及加班費的設計規定,其實就像是新政府想發給一直以來過勞且低薪的台灣勞工大紅包。

不過就如同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所說的,台灣勞工薪資低,是產業結構出問題,如果單單只想透過修法來調高勞工薪資,最後可能會「越改越糟」,現在一例一休趕著上路,企業、雇主、上百萬家的中小企業在缺乏緩衝期下,一下子難以因應,而勞工「紅包」還沒落袋,相關後遺症已經開始出現。

據了解,就在元旦一例一休正式上路的前一天,經濟部、勞動部才急忙趕著做新制度實施對相關產業的衝擊評估以及勞動成本增加的問卷設計。「這等於是說,政府內部都還沒有把一例一休上路,對企業影響的評估報告做出來,就急著推上路了。」一位瞭解內情的學界人士說。

衝擊二:政府還沒做一例一休對企業的影響評估,政策就急著推上路

所以元旦假期一結束,除了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忙著設計問卷,想要瞭解一例一休對中小企業的衝擊外,勞動部也請了台大辛炳隆教授估算一例一休上路,到底對於勞動成本有多大的影響。

根據台經院初步估算,勞基法新制(一例一休)對於企業的衝擊可以分成兩大區塊,分別是加班費計算的問題,以及特休假制度的調整,「加班費的調整對於製造業造成比較大的影響,特休假則是對服務業的影響比較大,」台經院助理研究員方俊德分析。

根據台經院報告,在沒有扣除砍掉的7天假之前,一例一休對於整體經濟的影響,全體企業一年新增的勞動成本大約是1136億元、占GDP約0.6%。而扣除掉砍掉的7天假後(7天假成本約640億元),一例一休對於全體企業一年新增的勞動成本約496億元,約占整體GDP約0.26%。

由於一例一休上路,勞動成本增加,許多服務業反映成本,東西也開始漲價,加上最近油價上漲,所以經過整體評估,服務價格調漲(服務類指數占整體CPI的權重約57%,其中外食費及通訊服務類兩者合計占整體CPI的權重為18%),加上2017年基本工資調整,將會帶動物價上漲,至於對物價的影響有多大?正確數字目前正由中經院估算當中。

首先對於加班費的計算,過去勞基法規定的是「每7日應有1日例假」,但是現在新制上路,變成「每7日應有1日例假1日休息日」,換句話說,等於勞工每個月將會新增加4天的休息日。

方俊德表示,如果這4天的休息日,雇主都要勞工來上班的話,根據台經院的估算,未來企業每個月的加班費會比原先增加1.7倍到2倍之間。

衝擊三:羊毛出在羊身上,企業年增496億元成本,恐轉嫁到物價上

台經院從主計處(薪資與生產力調查統計)資料裡面發現到,加班費占每月薪資比重,製造業平均為5.8%,服務業平均為1.7%,如果進一步看到產業細項,則會發現到公共汽車客運(加班費占每月薪資比重11.2%)、橡膠製品製造(7.8%)、保全業(6.4%)、機器設備製造(6.8%),是加班費占每月薪資比重較高的產業。

至於新制上路後,哪些企業的加班費成本可能會大增?台經院將各產業原先的加班費乘上1.7倍之後得出最極端值是,如果這4天雇主全部要員工上班,整體企業每個月將會多增加81.7億元的加班費。

而這81.7億元當中包括了製造業52.9億元及服務業24.6億元,而製造業當中又以電子零組件業17.2億元的絕對金額最大,服務業則以醫療保健(4.5億元)以及批發業(4.2億元)金額最多。

新制上路後,加班費成本可能會大增的產業,第一名是公共汽車客運業(加班費占每月薪資比重達17.7%、接近二成),其次為橡膠製品製造業(12.6%)、木竹製品製造業(11.4%)、機械設備製造業(11.1%)、保全業(10.5%)。

另外,一例一休除了影響加班費以外,影響比較大的部分還有特休假的調整。過去勞工的年資6個月以上、未滿1年是沒有特休假的,不過新制上路後,這一類資淺的勞工特休假則是增加為3天,整體來看,新法上路後,年資未滿5年的勞工,特休假基本上都是有增加的,是屬於新制上路受惠的一群人。

衝擊四:資深勞工特休假變現是無法估算又難以忽視的隱形成本

從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的分類,如果將現職勞工的工作年資分為未滿5年、5年未滿10年、10年以上三大區塊來看,目前年資未滿5年的勞工占整體比重高達41.5%,其中又以住宿及餐飲業(60.2%)、娛樂休閒服務(58.3%)、支援服務業(55.8%)比重最高。

台經院從新的制度以及年資結構去反推,算出單從增加的特休假來看,製造業雇主一年大約要增加42億元的成本(年資未滿5年的勞工比重24.28%),服務業由於年資未滿5年的勞工比重超過一半、高達53.36%,一年光是特休假就要增加99億元的成本,換句話說,光是特休假的增加,企業一年大約要增加156億元的成本。

年資未滿5年的勞工,是這次一例一休特休假新制的受惠族群,當然勞工受益、企業相對成本就會提高,所以住宿及餐飲業、娛樂休閒服務以及支援服務業將會是因為特休假增加,而導致勞動成本增加較多的產業族群。

台經院提醒,這156億是資淺員工增加特休假雇主所增加的成本,不過實際上雇主未來光是特休假增加的成本,一年將會超過156億元。對此方俊德表示,這次「一例一休」新法特休假的重點,除了資淺員工增加特休假天數外,最關鍵的一點在於資深的勞工。

過去年資比較高的勞工,如果有未休完的特休假,大多當作送給公司,企業可以不將沒休的特休假折現給員工,但是新法上路後,已經強制規定未來如果勞工沒有修完的特休假,應該要折算工資給員工。

由於政府一直以來都沒有台灣勞工特休假利用情況的相關統計資料,使得這一部分(特休假未休折現)到底會增加多少成本變得難以估算,不過以大多數企業裡頭,每年幾乎有一半的同仁特休假都是處於沒有休完的狀態來估算,未來特休折現這一塊,恐怕也是企業會大幅增加的隱形成本。

衝擊五:未來非典型工作者如派遣、外包、時薪、兼職人數恐大增

當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一例一休上路,企業營運成本將會大幅增加的情況下,雇主也不會坐以待斃。根據瞭解,目前企業將從價格調漲、調整營運時間以及雇用非典型工作三種形式來因應一例一休上路。其中如秀泰、美麗華等電影院、首都客運、統聯以及餐飲業的八方雲集、鬍鬚張都已經醞釀要漲價。

至於調整營運時間的部分,目前已經傳出中華郵政、台鐵等已經考慮周六不上班,或是減少離峰時間的班次;新光醫院原本周六有提供非急診門診,現在也準備取消;中鋼過去做六休二,一例一休上路後則調整為做五休二;甚至新竹物流也已經說考慮假日不送貨。

另外,由於新法上路將會導致企業勞動成本提升、人力調配上的困難,有部分企業可能會以雇用非典型的工作者,如增加派遣、外包、時薪、兼職等工作形式來推規避所必須增加的勞動成本,以因應一例一休所帶來的衝擊,尤其資深員工比較多的企業,在企業不想背負更多的隱形成本的情況下,也可能會造成公司對一些資深員工開刀,甚至派遣人員大增,這些都會是後續可能會衍生的問題。

這次一例一休、漲基本工資和勞保費率「三合一」同時發作,企業人士哀嚎,說這是威力強大的「勞改」,但勞動部不只是勞工部,必須協助勞資雙方共榮共存,不是以鬥垮企業、討好勞工為榮;而且經濟部為了國家整體產業發展作宏觀調控,在這次過程中神隱、無聲、逃避責任,又為占台灣9成以上、受衝擊很大的中小企業做了什麼?「李世光、郭芳煜兩位部長是睡到哪裡去了?」

 

《 延伸閱讀 》

一例一休沒配套 到處漲價反而苦了勞工

薪酬發展M型化 一例一休讓業者不調薪、不發年終

­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