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全球創業指數排名 台灣大倒退10名?


2016年底,蔡英文總統提出的五大創新計畫之一、「亞洲.矽谷」12月25日終於於桃園舉辦執行中心的揭牌典禮,正式啟動。作為一個國家級的大型產業計畫,「亞洲.矽谷」誓言打造物聯網聯盟以及創新生態系。

排名較去年下滑10名到第16名

在政府力推創新經濟的同時,外界鮮少注意到的是,由美國非營利研究機構GEDI所公布的2017 年「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正喊著要創新的台灣排名竟然下滑了。

回顧2016年的排名,當時台灣在全球評比中排名第6名,在亞太區還是第1名。然而,2017年,台灣排名卻一下子掉了10名來到第16名,而亞太區排名也下降到第2名,總體分數為60.7分和去年的69.7分相比大幅滑落。

整體來看,台灣在三大面向中,不管是創業態度還是創業能力、創業企圖心部分,今年的評分都較去年的61.6分、65.9分和81.6分降低,分別為54.4分、53.6分和74分。

若再細看14個評比項目,GEDI顯示台灣的創業優勢在於產品創新及新創企業成長率高,而弱點則在創業技能、技術部門運作以及競爭力,換句話說,其實台灣的產品創新能力很好,但整體新創能力和競爭力相對卻很差。

「其實我們必須放棄大國思維,也就是舊經濟代工、製造時期的思維,既然台灣的人口和規模都這麼小,就應該好好發揮自己的優勢,不要再一直試圖跟美、英等大國比較,」一名新創業者表示。

丟掉大國思維,新經濟「玩真的」

有趣的是,若和國土面積和台灣相當,人口則少一些的荷蘭相比,荷蘭在此次報告中排名全球第10名,新創能力恰恰是他們的發展優勢,而競爭力部分也比台灣好上許多。

曾經於荷蘭修習學位的台灣開放資料聯盟副會長鄧東波觀察,「在荷蘭從來沒有聽說有歐洲矽谷的計畫,」反倒是以地方為特色各自有不同發展,他舉例阿姆斯特丹有空港、鹿特丹有海港,而荷蘭南部一個工業城恩荷芬則喊出「智慧港」,2012年更被 Fortune雜誌稱為「新矽谷」,成功吸引世界各地創業者前往。

恩荷芬提倡「三螺旋」機制,也就是以官、產、學三方共生,政府提供土地,研究機構設立智慧交通研究機構,而數十家企業則共同出資,推動當地成為高科技人才和新創匯集的地區,乍看之下和「亞洲.矽谷」的型態其實有點相似。

不過,鄧東波認為,恩荷芬的成功要素在於發展脈絡、目標清楚,不論中小企業甚至是半導體公司都以資料科學為主軸,企業談的是如何運用資料科學在它們的產品和服務上,甚至公司在合併時就直接鏈結資料以解決資料整合的問題,「一直以來都不是軟硬體的問題,而是玩真或假的」。

相較荷蘭恩荷芬的成功,「亞洲.矽谷」仍被不少人批評存在著舊經濟時期濃濃的代工味,仍是著重在技術研發,對於新創這塊反倒著墨較少,甚至目標過於遠大反而顯得模糊。

該名新創業者表示,在前一波的創業熱潮之下,其實市場已經進入調整期,近一兩年的新創環境事實上變得更為嚴酷。也就是說,在這種狀況下,「亞洲.矽谷」若不能翻轉為新經濟思維,要談創新、創業恐怕還有一段距離。

《 延伸閱讀 》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