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舊城的百年風華──臺中州廳

文化資產

走過臺中市區,行過民權路,在不經意之時,一棟白色仿巴洛克建築矗立其間,拱門、立柱以及立面彫飾裝飾,而其上方為「馬薩式斜頂」,以兩段式的斜面構成的屋頂,創造出宏偉高聳的外觀。

省城開始的百年風華

這棟建物被稱為「臺中州廳」,興建於1913年,經歷多次擴建,2006年指定為「臺中市市定古蹟」,2019年又升格為「國定古蹟」。從過去到現在,時間緩緩流逝,訴說著百餘年的人情與世故、歲月和蒼茫,現在,就讓我們回顧臺中州廳的歷史,以及其前世今生。

清代末年,中國面臨列強侵略,必須加強海防,而臺灣被視為「東南鎖鑰」、「七省藩籬」,1887年建省,劉銘傳就任巡撫,定於彰化縣「橋孜圖」(現今臺中市南區)設立省城,新築一座中國式城池(包括城門與城牆),省城內興建官衙、廟宇、兵營、祠堂、考棚等建物,但建城花費龐大,最後功敗垂成。1891年,清廷下令省城停工,將省會移到臺北,臺灣省城逐漸荒廢,只能留待後人追念。

以兩段式的斜面構成的屋頂,創造出宏偉高聳的外觀。

逐步現代化的臺中

1900年公布「臺中市區改正圖」,將省城完全廢棄,連同清代的建物也被拆除,只留下北門樓、湧泉閣(試院門樓)成為「歷史紀念物」。1901年,臺灣實施「廳制」,臺中廳即為其中之一。從初期的老照片可看出,臺中廳所使用的廳舍為清代所遺留的考棚建物,而在臺中的都市計畫中,改以西方現代化都市為理念,舊有官署紛紛被拆除,新的建物多以西方建築為準繩。

1913年,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規劃興建「臺中廳舍」,在當年2月15日的《臺灣日日新報》有一則「臺中廳舍新營」之報導,內容載明此一工程在2月12日由「濱田忠吉」得標,總經費7萬9,500元。1920年,臺灣總督府重新劃分臺灣地方行政區域為「五州二廳」,其中臺中州包括現今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範圍。轄區擴大後,「臺中廳舍」更名為「臺中州廳」,並歷經多次擴建,1938年大致完成建築整體,成為臺灣中部的政治中心。

透過早期的空拍照更可看出州廳的雄偉。

政治功能退居幕後

1945年戰爭結束,在政權更迭下,臺中州成為「臺中縣」(俗稱「大臺中縣」),縣府設於員林;到了1950年,從臺中縣劃分出臺中市、臺中縣、彰化縣、南投縣,臺中州廳又成為臺中市政府所在地。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加,市府組織愈加擴增,必須另覓場地興建廳舍。1995年6月,當時市府規劃興建新市政中心,而市政府的原址的臺中州廳以及其附近,則另定「臺中州廳都市更新案」,保留臺中州廳等舊有建物,引進百貨商場、觀光旅館與住宅等興建,以期帶動中、西區之發展。

2006年11月,市府將臺中州廳建物列為「市定古蹟」,並於2010年12月臺中縣市合併升格後,搬遷到新市政大樓,作為辦公廳舍。至於臺中州廳建物,則成為都發局、環保局的辦公處所。

從過去、現在到未來

目前臺中市政府已經對臺中州廳進行整修預計於2022年底完工,未來整建完成後,將保留原官署辦公廳舍供實務應用上的功能,與內部文化展場及會議中心,延續臺中州廳興建以來,即為官署建築的歷史意義,期冀維持人氣活化再利用。

臺中州廳所在地從荒煙蔓草的平野,變成士子們科舉考試的試場,但在政權更迭下,此地變成為臺中的政治中心,興建起新式的西洋式樓房,經歷百餘年演變,臺中州廳成為臺中歷史的重要部分,建物也從「市定古蹟」升格為「國定古蹟」,後續再利用方式市府會持續於修復期間廣納各界意見,讓州廳除了辦公廳舍外,還擁有更多元的功能,滿足市民所需。未來臺中州廳將繼續矗立於市區中,告訴世世代代的臺中子弟,有關臺中的發展過程,以及其間所發生的許多故事。

本文轉載自《文化臺中》,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