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成立100天..盼早日「歸零」》省下600多億 陳時中用科學破解普篩迷思

武漢肺炎

國內疫情趨緩,連續3日都零確診,今(28)日也是指揮中心成立100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特別感謝全國民眾和記者一起參與,指揮中心也特別準備「龜苓膏」請媒體朋友享用,並希望台灣的確診病例能夠早日「歸零」。

針對前幾天陳時中提到「最緊張的時候」,有媒體問到是哪個時候?陳時中表示是在寶瓶星號時,「我們在等待檢驗結果那時候很緊張,不斷在做Plan B,萬一有個案接下來該怎麼做?大家也是越演練越緊張。」他表示還好最後的結果是好的。

再來就是歐美第二波疫情開始後,從3月13、14日開始,「病例數像爬樹一樣爬升起來,有點超過我們設想的情況,也讓我們重新檢視醫療量能。」至於其他部分,陳時中表示有一些小緊張但也有小快樂。

陳時中也在今天記者會上授課,解釋關於許多媒體及民眾好奇的快篩、普篩、擴大採檢等效率議題。

省下600多億!部長授課破解普篩迷思

陳時中先指出,台灣有2,300萬人,而這100天來跟呼吸道有相關的人次約有近500萬人,「我們的目標裡面,從這500萬人經過醫師評估找出6萬多人,這6萬多人用PCR去篩檢找出了429例,包含55例本土案例、343例境外移入、31例敦睦艦隊。」

他提到,有呼吸道感染而被醫療評估排除掉的,除了這1800萬人以外是不是還有一些潛在性的病人?陳時中表示「答案可能真的有」,但要怎麼做才能讓這樣的傷害或危害減到最低,才是大家所關心的。

陳時中還提到,現在許多人都認為篩檢篩了就會有結果,「篩了就會把所有病人都找出來,其實快篩只是說篩了比較快、檢驗時間比較短,一般指的是1個小時以內。而普篩也不會把所有病人都篩出來,而是指大範圍的篩,基本上不是有非常特定的目標、針對性相對低。」

陳時中進一步指出現行採檢方式,PCR核酸檢測是現行採檢方式中敏感性最高的(大於95%),但花費時間長(2-4小時);抗原快篩敏感性約70%,適合發病早期病患及高盛行地區使用,花費時間約15分鐘;而抗體快篩敏感性有75%,用於發病7天後了解病患是否感染,花費時間約也須15分鐘。「裡面有使用的時機,因為在時機上不同,如果使用的時間不對,縱使用很好的方法也驗不到。」

PCR核酸檢測是現行採檢方式中敏感性最高的(大於95%),但花費時間長(2-4小時)。(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陳時中解釋,敏感性是指有陽性的大部分都可以篩出來,目前快篩可以達到70或75%的靈敏度,「我們所檢驗的人是有針對性的,不但有呼吸道症狀或其他症狀,經過醫師判定才去篩,必然比完全沒症狀就去篩的比例更大,這是我們算出來盛行率的最大值為千分之1.8。假設快篩檢驗敏感性75%、特異性99%,在台灣的盛行率下,每檢驗1萬人,預計會有114人出現陽性,其中100人是偽陽性。

陳時中表示,台灣2,300萬人口(一人200元),全面快篩須花費46億元,但此方式偽陽、偽陰性率高,若用準確度高的PCR篩檢(一人3,000元)則須花費690億元,「準確度高、但價格高、且需耗費大量時間精力」。陳時中指出,目前台灣有6萬956人進行PCR篩檢,約花費1.8億元,進一步進行疫調後僅10人查無感染源,後續影響17人確診,顯示為找出無症狀患者,全面以PCR進行普篩,不只浪費公帑及醫療人力資源,且不符效益。

陳時中破解普篩迷思,算下來能省下600多億經費。(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陳時中:台灣不普篩有科學依據

陳時中也表示,國外如韓國、義大利疫情狀況嚴重,僅能透過封城、大量篩檢,進行個案分流治療,但待疫情獲得控制後,仍要採取逐案疫調方式。而台灣個案數少,透過醫師評估症狀,準確通報採檢,並由衛生單位精準疫調,及早掌握密切接觸者,有效控制疫情。

現場也有媒體問到PCR效率比快篩好,但現在許多單位研發快篩工具,包括台灣跟丹麥合作12分鐘就能篩,以及工研院易開罐的快篩研發,並宣稱有9成準確率,是否代表能提高經濟效益?

陳時中回應表示,若有進步的快篩當然很好,不過9成現在跟PCR還有距離,在現在罹患率相對低的情況下,暫時還不會考慮,「但如果準確率高我們當然歡迎,有時候宣稱跟真的被驗證過是不一樣的,要經過政府部門的驗證,每個準確率不同,各有各的用途,在罹患率很高的時候需要快速分流時,也許有用途在。」

至於昨天提到三陰復陽的案例,雖然病毒量非常低,但是否有新的接觸史及匡列隔離對象?

指揮中心召集人張上淳表示,三陰復陽的案例在出院這幾天中僅跟家人接觸,家人也有被匡列需居家隔離,「不過個案下次回到醫院的檢驗又變陰性,在下一次檢驗又變非常弱的陽性,這個狀態還是之前跟大家報最尾端的狀態是時陰時陽,以PCR驗的病毒量都非常低,大概都是培養不出來的狀態。」張上淳表示,對於個案周遭的人,科學上應該是沒有威脅,且他的家人目前也沒有症狀出現。

而連續3天零確診、連續第16天沒有本土個案,有媒體問到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逐步降低目前的管制,包括酒店禁令、校園禁止對外開放等?指揮中心是否有鬆綁計劃?

陳時中表示大變化應該是不會了,但還是要謹慎對待,他提到《孫子兵法》名言「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來形容,表示醫療體系政府方面有做相當準備,再來就是個人生活養成,「縱使有一些潛在的感染者,及時發現及時隔離,社區因為大家有維持基本距離,擴散也不會太快,這樣就有開放的本錢。」

指揮中心成立100天心路歷程

問到指揮中心成立100天以來的心路歷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天天都驚奇不斷,不過他表示國人和大家都滿沉穩的,「台灣是很團結的社會,對國家更有信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想謝謝民眾每天固定這個時間收看疫情記者會關心疫情,也希望盡快結束這場戰役。

張上淳則特別有感而發表示,除了指揮中心成立100天,第一個想感謝的就是部長,帶領團隊跨部會合作,還有疾管署背後默默努力的同仁,從第一時間的處理到現在超過百天的工作,以及地方政府,特別是各地衛生人員、第一線醫療人員、採檢人員。

張上淳提到,指揮中心小組一直改變通報模式,「在醫院要更改模式前我們又改了,他們一開始也不能理解覺得為何一改再改,但很謝謝他們配合。」

他也提到這次疫情民眾跟先前SARS時期比起來,防疫素質真的高許多,並且也很配合居家檢疫或隔離措施。「這些零零總總,讓我們國家可以領先全球,謝謝大家。」他也特別感謝媒體朋友,跟當年SARS時期的媒體報導比起來,這次媒體都相當精準,正確傳遞資訊給民眾,沒有造成過度恐慌。

指揮中心現場準備龜苓膏,期盼疫情早日「歸零」。(攝影/陳稚華)

陳時中也強調感謝媒體對大家的幫助,「因為大家把很正確的資訊傳導出去,造成防疫堅實的力量。」他表示這次疫情發現利人利己者眾、害人害己者少,「繼續用這樣的氛圍抗疫,台灣有很多好,讓今天變更好。」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