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核武研發計畫關鍵人物張憲義於1988年逃到美國,他的「叛逃」,也終結台灣核武研發計畫。離台近30年的張憲義打破沈默,在去年接受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陳儀深訪問,近日透過出版社發表《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紀錄》新書。
新書發表後,張憲義事件的評價與影響,各方仍爭議不斷,尤其整個事件中,台灣的核武計畫怎麼開始的?發展到什麼程度?最後又是誰下令終止的?這一切至今仍是一團謎。
2015 年6月《信傳媒》記者在一次採訪李登輝前總統的過程中,李前總統也首度透露當年張憲義事件爆發後他如何處理的秘辛。
張憲義叛逃,台灣核武計畫終止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總統逝世,全國頓時陷入政局動盪的不安氣氛中。不過另一個震驚黨政軍各界的「張憲義叛逃事件」也幾乎同時引爆。
當年受僱於美國中情局的「軍官間諜」張憲義,在1987年底即已攜帶有關台灣發展核子武器的機密資料潛逃出境,而蔣經國的突然逝世,副總統李登輝接任總統,當時整個計畫又是參謀總長郝柏村在主導,整起事件成為李登輝上任後面臨的頭號大難題。
「整個計畫是張憲義在研究的,但是張是美國的間諜,」李前總統斬釘截鐵的說。當時張憲義把這些資料拿到、通知美國之後,美國對台灣發展核武的計畫很有意見,「這些意見出來之後是交給我,是我命令停止的,不是郝柏村命令停止的,那時候郝是參謀總長,是郝要做的。」李前總統說。
由於瞭解此核武計畫僅有少數幾人,當時參謀總長郝柏村更是其中關鍵人物,後來在郝出版的《八年參謀總長日記》一書,除了在書中寫到,台灣核武計畫因此終止他覺得很可惜,同時也痛批張憲義的叛逃行為。
李登輝下令用水泥封存中科院反應爐
其實為了面對1972年退出聯合國以及台美斷交以後,台灣在國際上日趨孤立的窘境,同時為了與美國維持良好緊密的關係,台灣歷任總統,對於美國強迫推銷核電的手法,幾乎很難「不買單」,而發展核電與核武之間可說是脫不了關係。
以老蔣時代來說,1964年中國進行第一次核子試爆,1968年飛彈試射成功,當時台灣軍方盛傳中國只要3顆原子彈,就可以把台灣打下來,造成台灣軍民非常緊張,也因為當年台灣需要原子彈,卻屢次自行研發遭遇失敗,當時美國就以核武引誘台灣,以此取得核彈原料,「台灣當時為了核武而開始引進核電,」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由於核能發電所產生的核廢料是可以提煉核子彈原料,台灣從1970年代開始,在貝泰主導,奇異、西屋負責設計下,台灣小小地方蓋起3座核能電廠、6個反應爐,蔣經國當政時代,台灣甚至一腳跨入核能發電,同時也悄悄開始了較為深度的核武研發。
張憲義曾在原子彈製造基地工作
一直到1987年底,爆發中科院核武主要負責人張憲義叛逃到美國,抖出台灣就快要做出核武,引起美國不悅,整個台灣的核武研發才從此銷聲匿跡。知情人士透露,早在1987年之前,張憲義就曾經在美國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工作過,而這個地方的實驗室,就是二次大戰製造原子彈的地方,是地圖上找不到的城市,顯然在更早之前,張就已經被美國中情局給吸收了。
台灣曾經發展過核武,那是用什麼資料去做?核武的原料鈾又是從哪裡來的?
大多數人都以為台灣一定要透過發展核電才能拿到核武需要的鈾原料,對此李前總統也透露一段外界不知情的秘辛。
李前總統表示,台灣東海岸的海水蘊藏了很豐富的鈾,鈾因為牽涉到核武,是核武的原料,所以當時小小的台灣要買鈾幾乎是非常困難,所以就透過通霄製鹽廠來提煉鈾。「製鹽廠用東海岸的海水製鹽,而中山科學院把這些製鹽剩下的水,拿去抽出鈾來,這些抽出來的鈾就夠用了,台灣也不用再跟別人買鈾就可以了。」李前總統說。
提煉自東海岸的海水
李前總統說,中山科學院就是利用這些製鹽剩下的水所抽出來的鈾去做原子彈,而這整件事情中山科學院全部都蓋住,甚至連剛接任總統的他也不知情。
但是到後來,張憲義把台灣核武計畫的秘密轉給美國中情局FBI,之後美國就來了,告訴台灣說不可以做原子彈,「那時候1988年,我剛當上總統,我就想說,不要這樣搞,要停下來,我就命令中山科學院停止計畫,」李前總統說。
那到底是要怎麼樣停止,要怎麼做呢?李前總統說,就是把整個做原子彈的場所,全部都用水泥封起來不能動,包括中山科學院有做一個反應爐,最後也是用水泥封起來,用這樣的方式禁止,然後對外宣布台灣沒有要做原子彈。
李前總統認為,台灣一個小小國家有原子彈要做什麼?想要跟中國用這樣的方式對幹是沒用啦。把原子彈基地用水泥封存是李前總統命令中山科學院這樣子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