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嘉義縣立委蔡易餘父親、前立委蔡啟芳,因嚴重肺阻塞(COPD)住進台大醫院,10日晚間進行肺部移植手術。蔡易餘也在臉書發文表示,「謝謝台大醫院徐紹勛醫師帶領的醫護團隊,還有邱泰源醫師協助種種細節,生命就是大自然最好的安排,願一切美好!」
對長者而言,慢性呼吸道疾病中,肺阻塞是最常見的老年呼吸道疾病,不但會影響多種共存疾病,也會直接影響患者的健康與家人照護狀況。根據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肺阻塞目前為全球第三大死因,而在台灣則為目前第七大死因。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副院長余忠仁,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肺阻塞是常見的老年疾病,不但常與多種疾病相互影響,也常造成患者直接的健康威脅。根據研究顯示,肺阻塞患者平均餘命比一般人約少11年,許多患者更常因延誤就醫而影響預後,當肺功能嚴重惡化且一年內有2次嚴重發作時,3年後的死亡率甚至高達24%。
造成肺阻塞的危險因子,除了吸菸還有哪些?又該如何預防和診斷呢?
台大余忠仁:吸菸是肺阻塞最大病因...還會讓細胞死亡
肺阻塞的盛行率常與吸菸的盛行率直接相關,台灣地區40歲以上成人肺阻塞盛行率依研究方式不同由2.48%到9.5%均曾被報告過,但因缺乏大規模的症狀及肺功能篩檢,因此確切的肺阻塞盛行率仍不清楚。
余忠仁指出,「吸菸」是肺阻塞最主要的病因,而戒菸可減少肺阻塞的發生與其對生活影響的嚴重性。「在一項以亞太5個地區肺阻塞住院及死亡率的研究顯示,台灣自1998到2004年肺阻塞病人住院率每年平均下降4.2%,可能與吸菸盛行率的改變有關。」
余忠仁表示,長期吸菸已被證實是罹患肺阻塞最常見的危險因子,「肺臟長期暴露於抽菸的煙霧中除了會引發慢性發炎,導致呼吸道、肺實質、以及肺部微血管的損傷之外,也會造成細胞喪失抗氧化與自噬作用防禦功能,並降低延緩老化分子的濃度,同時也會損傷DNA自我修復的功能與粒線體的功能,使細胞走向細胞凋亡、老化、並使得幹細胞失去功能。」
他進一步指出,吸菸者相較於非吸菸者具有較高的機率出現呼吸道疾病與肺功能異常,每年的FEV1(第1秒用力呼氣量)也顯著降低,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余忠仁也提到,二手菸、環境菸害接受者可能因為肺部吸入性菸霧微粒與氣體的總負擔量增加,因而導致呼吸道疾病與肺阻塞的發生。
除了吸菸,導致肺阻塞還有「3危險因子」
那麼除了吸菸,造成肺阻塞的危險因子還有哪些呢?余忠仁指出包括:
1. 年齡
「年齡也是罹患肺阻塞的重要危險因子,肺阻塞常見於年齡大於40歲的男性。」余忠仁表示,肺臟的衰老會逐漸喪失功能與降低對環境壓力與損傷的反應能力,「而衰老會造成肺泡空間的擴大與喪失肺臟的彈性,這些現象在年長者身上稱為老年性肺氣腫(senile emphysema),在肺阻塞病人身上還可觀察到肺泡壁的破壞與週邊小氣管纖維化的情況。」
2. 性別
根據過往的研究均指出,男性肺阻塞的盛行率與死亡率均顯著較女性高,不過余忠仁表示,在已開發國家則發現此疾病在男女間盛行率並沒有顯著差異,「可能是因為男女抽菸形態改變。」他也提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研究指出女性對於抽菸煙霧的敏感性而導致與疾病發生的相關效應明顯地比男性高。
3. 基因
除了長期吸菸、年齡、以及性別外,余忠仁表示,基因及肺部的生長發育也是罹患肺阻塞的危險因子。關於遺傳疾病與肺阻塞的關係,他指出,目前已知α-1抗胰蛋白酶(Alpha-1 antitrypsin, AAT)缺乏與肺阻塞的發生有關,「如果病人年紀小於45歲即被診斷出患有肺阻塞,建議需測試是否為AAT缺乏。」
余忠仁也提到,肺的發育除了受懷孕及出生的過程影響,與幼兒期和青少年期所暴露的危險因子也有關。「目前研究指出在懷孕時期或者孩童發育時期,若因各種因素影響肺部發育,之後罹患肺阻塞的機率將會提高。」
至於其他常見的肺阻塞危險因子,余忠仁指出包括空氣污染、暴露於有害微粒、社經地位、氣喘或支氣管過度反應以及感染等。
出現「這2症狀」比氣喘更要小心是肺阻塞前兆
那麼胸部X光是否可用來確立肺阻塞的診斷?
余忠仁表示,肺阻塞的疾病診斷並無法藉由胸部X光檢查來確立,但可用於協助評估肺阻塞患者是否有除了肺阻塞外,是否有其他的診斷或是合併其他心肺共病症。不過他也提醒,「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目前可用來做為鑑別診斷其他肺部疾病之用,所以並不常規性建議檢查。」
關於肺阻塞的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的成本效益雖未得到充分評估,且肺功能的長期下降似乎不可逆,但余忠仁仍提醒,包括戒菸、肺復健、減少個人接觸有害氣體、流感疫苗接種、以及營養諮詢等,仍可以有效管理並減少症狀、改善生活品質。
目前已證實肺阻塞的患者若繼續抽菸,除了會加速其疾病的惡化外,致死率也會提高。為了防範肺阻塞患者的病程惡化,余忠仁提醒患者如有吸菸習慣,戒菸為促進患者健康首重的第一步。
余忠仁也強調,肺阻塞的典型症狀為咳嗽、咳痰及慢性且漸進性的呼吸困難,並提醒「慢性咳嗽及咳痰可能比呼氣氣流受阻更早出現,出現這些症狀的人,尤其是高風險群,應接受檢查以找出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