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位民選總統李登輝30日晚間7點24分於台北榮民總醫院過世,在98歲步下人生舞台,有人稱他「台灣國父」,也有人稱他為「台灣民主之父」。與李登輝結識超過60年的「泰公」劉泰英接受《信傳媒》專訪時,娓娓談起自己眼中的李登輝,從旁觀察這位偉大政壇巨人的傳奇一生。
「劉桑」這個暱稱是李登輝私下喝酒時稱呼劉泰英的名字,在平時的公開場合,李登輝則是稱呼劉泰英一聲「董事長」。很多人對於劉泰英的印象只停留在「李登輝的財經國師」,但其實劉泰英與李登輝認識已經超過一甲子,從師生關係變成同窗,再成為上下部屬,最後昇華為家人關係。
劉泰英堅持不入閣,李登輝才安排2個重要職務
事實上,劉泰英從美國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台,先後也擔任過不少公務員職務,1972年更當上財政部關務署副署長,是當時最年輕的副署長。但隨著時任財政部長的李國鼎請辭,志不在官的劉泰英這才「乘勢退下」。
為什麼說是「乘勢退下」呢?原因是官場總是充滿政治利害關係,這讓擔任過公務員的劉泰英相當厭惡。儘管李登輝擔任總統期間,曾一度要延攬他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兼經建會主委(當年徐立德的位子),但也被劉泰英一口拒絕,就是要避免自己被捲入政治鬥爭當中。
劉泰英斬釘截鐵地說,「有關李登輝政治方面的事,他問我,我才會答,否則我從來不會發表意見。」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劉泰英沒有得到「官位」,而是進入李登輝的經濟顧問小組,又成為李登輝黨主席時期的國民黨大掌櫃,被外界尊稱是「財經國師」,凡事都能直接向李登輝報告的原因。
李登輝在國民黨的大掌櫃
在劉泰英變成李登輝時期國民黨大掌櫃之前,李登輝也給了劉泰英第一個「董事長」職位,讓劉泰英從學者變成商人。
回溯至中華開發信託(中華開發工業銀行的前身)公司,這是中國國民黨的黨產,當年資本額40億元,專門以創投事業為主,每年平均賺6億元左右,直到1992年6月,劉泰英被指定接掌中華開發董事長,之後賺錢就像印鈔票一樣快。
「我一輩子都在學術界、政府機關,這是第一個商界董事長。」劉泰英說,自己研究產業經濟,對於創投頗有興趣,上任半年後,當年度就大賺40億元,整整一個資本額。
而這個成績也讓李登輝嚇了一大跳,這也是為什麼隔了一年之後,劉泰英又被指定兼任國民黨的黨營事業管理委員會主委,且劉泰英在黨營事業操盤期間,從原先每年賺新台幣20餘億元,暴增到每年賺100億元。
甚至劉泰英為了整頓黨產,將過去登記在個人名下的黨營事業一一討回,登記在國民黨名下,「不過,還是有一些不見了,」他說。接著他又將黨營事業財務公開,得罪了不少黨內大老們,也讓民進黨開始對國民黨黨產窮追猛打,把黨產當「選舉提款機」。
「不然你們媒體以前根本不曉得黨營事業,後來才會有媒體天天來罵我。」劉泰英說,結果他離開黨管會主委位子,完成黨產移交手冊,後來卻被攻擊成李、劉兩人撈了黨產,「你看!混蛋到這樣!」後來,顧立雄當「不當黨產委員會」主委查黨產去問他,他都叫顧立雄去看當時的移交手冊就好。
李登輝完全授權,讓亞洲金融風暴化險為夷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襲,當時危機起源於泰國宣佈放棄泰幣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泰銖應聲大貶,進一步波及到鄰近亞洲國家的貨幣、股票市場及其他資產,金融市場整個大亂。
劉泰英印象深刻地說,剛開始的時候李登輝還沒有很緊張,「我跟他說,韓國再過43天就要爆了!」台灣這才剛始大動員防範,甚至劉泰英還直接向李登輝請求,「用正常的行政手續絕對來不及,請他授權給我。」說完,李登輝二話不說,就直接授權給劉泰英。
眼見當時很多企業都要垮了,劉泰英就把全部的銀行董事長找來,要現場董事長答應先讓企業「還息不還本」,還不起利息的就先記帳,讓大家度過危機。然後他便開始說故事,向大家形容眼下金融風暴的危險程度。
「我們一群人到野外去野餐,碰到一隻老虎來該怎麼辦?這時候有人主張快跑,有人卻說,可是怎麼跑也跑不過老虎啊,另一邊有人就回,我跑不過老虎沒關係,跑得比你快就行!」
劉泰英解釋,亞洲金融風暴就是這樣的情況,很多銀行看到企業快不行了就抽銀根,到最後不但企業全垮、銀行也會跟著垮。
但席間就有多位董事長不客氣地問:「萬一企業倒了,銀行虧損誰要負責?」劉泰英聽聞很生氣地拍桌,「今天我主持會議,我講的當然我負責!」這才說服了各家董事長。
有趣的是,劉泰英自嘲:「我能負什麼責?」開完會自己便寫個報告,給李登輝簽字以示負責;李登輝忙到沒時間看,就直接簽字了。從這個例子就能看出,李登輝很信任劉泰英,才順利地將亞洲金融風暴的危機迅速解決掉。
南向政策是實質外交的一環
當年亞洲金融風暴還有一段秘辛,台灣除了自立安定之外,包括受波及的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國也紛紛前來詢問台灣如何解除危機。
劉泰英說,像是當時泰國一家泛公股銀行瀕臨倒閉,他們來問如何解決?劉泰英告訴他,泰國政府除了要增資一部份之外,中華開發也將增資援助,但條件是中華開發必須擁有泰國政府擁有該銀行股份的優先承購權,當時一股用10元去買,結果金融風暴過後,股價漲到20元,「中華開發當時賺了很多錢」。
再者,李登輝任內啟動首波的「南向政策」,劉泰英說,雖然台灣跟東南亞國家都沒有邦交,但台灣可以透過民間來做外交。
1992年美國撤出蘇比克灣後,菲律賓政府便計劃將蘇比克灣打造成自由貿易港,解決美軍撤離後當地的失業問題。當時,透過中華開發,台灣也協助蘇比克灣建立工業區等基礎建設,但條件是必須同意給予台灣免簽證。劉泰英則說,「現在台商在東南亞的建設幾乎都是歸功於當時所建立的基礎。」
作為李登輝南向最佳「分身」的劉泰英透露,當時包括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印尼總統蘇哈托、菲律賓總統羅慕斯、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甚至是泰國國王蒲美蓬等東南亞主要鄰國的元首,他都親自見面、交流過,暗地裡幫台灣展開實質外交。
對台的經濟貢獻:拉近所得分配平均
李登輝主政12年對台灣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帶領台灣從權威走向民主,但身為農經專家的他,在經濟領域上也有極大貢獻。
攤開李登輝12年任期的經濟成績單,名目薪資每年平均上漲率幾乎都是兩位數,每年實質經濟成長率則為7-8%,當薪資上漲率超過經濟成長率時,代表的是所得分配越來越平均,當時台灣經濟飛快,「台灣錢淹腳目」正是最佳寫照。
身為李登輝時期的財經國師劉泰英回憶,「那個時候一個大學畢業生的月薪就有3萬多元,且同時有2個工作等著做選擇,但是現在一個工作有兩個大學生在搶,當然工資起不來!」
多虧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才能「乘涼」
劉泰英也不客氣地說,陳水扁總統執政時經濟成長率是4%、馬英九總統時期是2%,主要多來自於李登輝總統執政期間積極籌劃公共建設所庇蔭,因為「前人種樹」才能讓「後人乘涼」。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劉泰英卸下李登輝財經幕僚身分,他仍強烈建議蔡英文執政團隊必須嚴肅重視公共投資嚴重缺乏的問題,「從李登輝下來到現在10年,我們的利率一直在下降,為什麼投資反而越來越少?這在經濟學理論上代表的是:『市場經濟失敗』,在自由經濟制度是非常危險的,遲早會出事。」解決之道,就是大幅增加公共投資。
「老實說陳水扁要負很大的責任。」劉泰英過去也曾多次公開批評,指陳水扁時代把中華開發工業銀行賣給辜家後,工業銀行轉制成為商業銀行,使得台灣的工業銀行正式走入歷史,不但造成台灣民間投資不足,更讓當時的創投環境大為倒退。
「但台灣生技產業現在大可做!」劉泰英指出,雖然台灣具備很多生技領域的研究員人才,同時也擁有相關科技技術,只是最主要的耗費成本在於研發費用,投資風險過高,也造成資金缺乏投入,「起碼國家應該要領頭投資4、500億至1000億元才行,我們的生技產業才會起來!」
接下李登輝這輩子唯一的董事長,劉泰英延續養牛夢
李登輝這一生曾一手規畫和建立台灣的養豬業,但晚年他還有一個「養牛夢」,心心念念的是,要改變台灣的肉牛產業。
2017年,李登輝在陽明山擎天崗尋獲19隻號稱是日本人在二戰時期進口來台的役用牛,經過台日畜牧專家鑑定,確認具有「但馬牛」血統,之後,這批牛被移送至花蓮兆豐農場飼養培育。
那一年,李登輝請基金會祕書長王燕軍著手執行成立「源興居公司」(以李登輝祖厝為名),進行科學配種與飼育肉牛。2018年,李登輝總統雖然已經96歲高齡,還親自到花蓮巡視牛場,逛牛舍、聽簡報,關心之情溢於言表。
但今年5月,李登輝則卸下董事長職務,改由原任董事的劉泰英接手董座。劉泰英說,「這是李登輝這輩子唯一的董事長職位,由我接下,當然得延續著李登輝的最大精神,那就是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