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充滿變數的一年,面對川普效應牽動的全球金融變局,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恐怕很難置身事外,台灣經濟要如何在逆勢中好轉?
2016年台灣再度政黨輪替,從國民黨手中拿回執政權的民進黨英全政府上台超過半年,並沒有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觀感。整體來說,在經濟上,2016年台灣仍繳出一張爛成績單,2017年一開始,蔡英文總統、行政院長林全就喊出今年最重要的事情是「拚經濟」,但「拚經濟」不是喊喊口號而已,英全政府恐怕需提出具體方法。
出口、投資、消費是支撐一個國家GDP的三大動力引擎,這是經濟學的ABC,面對全球景氣低迷,貿易總量跟著萎縮,2017年台灣想要提振出口恐怕是逆水行舟難度相當高,加上股市、房市持續交易不振,連帶民眾也不敢大舉消費,2017年出口跟消費都很難太好,等於三顆引擎當中已經有兩顆可以預見會「熄火」。
十家企業手握現金,相當中央政府一年總預算
至於投資的部分,雖然央行總裁彭淮南、行政院長林全都相繼喊出要採用「財政政策」,準備請出「凱因斯」來救台灣的經濟,不過以政府現在的財政狀況,連想舉債投資都有相當難度來看,政府帶頭短期間或許可行,但時間拉長來看,導入民間投資、讓產業能夠自己壯大起來,才是可長可久之計。
不過翻開國內上市櫃公司的財報來看,大家可能會嚇一跳,因為相對於「政府一路喊窮」,台灣的大企業現在可說是現金滿滿、口袋「麥可麥可」,且幾乎已經到了台灣錢淹腳目的情況。
以科技業手上所握的現金及約當現金來看,截至去年第三季為止,包括台積電、鴻海、大立光、台達電、聯發科、日月光、廣達、華碩、和碩、可成等這10家市值前10大的科技公司,財務報表帳上現金及約當現金加總起來就超過1.85兆新台幣。
這1.85兆的金額有多大?其實就相當於台灣中央政府一年的總預算。
郭董的鴻海是現金王
這十家大公司當中,資本額1千7百多億元郭台銘的鴻海,握有的現金高達6530億元,可以說是台灣科技業的現金王。今年還要持續投入100億美元資本支出的台積電,手上握有現金也是高達4千6百多億元。
最驚人的是股王大立光,手上握有的現金高達442億元,以大立光資本額13.4億元計算,手上現金是資本額的33倍,幾乎可用「台灣錢淹整個廠房」來形容。
除了大立光,最近一年多來新聞比較少、電子五哥之一的廣達也很誇張,因為仔細一看,廣達的股本386億,但是手上現金卻高達2433億元、是資本額的6.22倍;華碩帳上現金2024億元、是資本額的9.6倍;和碩帳上現金974億元、是資本額的3.78倍;可成帳上現金510億元、是資本額的6.62倍。
至於IC設計公司,因為不用什麼大的資本支出,家家戶戶也是滿手現金。以一直想要與中企策略結盟的聯發科來看,聯發科目前手上現金1434億元、是資本額的9.06倍;股本50億元左右的瑞昱,手上現金也高達338億元;股本60億元的驅動IC龍頭聯詠,握有的現金有高達166億元。也就是說,不管是聯發科或是瑞昱、聯詠等,根本不缺錢,怎麼運用這些錢,恐怕才是這些大老闆傷腦筋的問題。
股王大立光現金是資本額的33倍
「現在我們看到企業滿手現金,其實這是個結果,代表台灣的企業沒有方向不敢投資,所以才會變成這樣。」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一針見血的說。
林建甫不諱言,台灣的企業現金滿滿卻不投資,某種程度是不知道方向在哪裡,畢竟現在政府或是民間喊出的「創業、創新」等新經濟,實際上做起來其實並不簡單。
林建甫表示,企業要怎麼轉型,老的公司怎麼升級到現在大家口中所說的如FB、Uber等美國矽谷這幾年正夯的「平台經濟」,其實並不容易,因為這要做很多軟體整合的事情,此外,主事者在思維上也要有很大的突破跟改變,才跟得上腳步。
但是台灣企業過去在很多軟體的投資都失敗,製造業、代工的思維綁住了台灣企業,久而久之只會做硬體製造,忽略了在軟體上做耕耘,這導致在這一波新經濟崛起的過程中,看不到台灣企業的影子,而台灣企業現在是滿手現金放在那邊也不知道怎麼辦。
企業看不到也看不懂未來,不敢貿然投資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許祺昌則認為,整個大環境前景不明,企業怕投資金融商品一不小心就虧掉,且投資大宗商品也很容易押錯寶,如果大力擴廠又不知道消費者在哪裡,整個大環境因素導致台灣大型企業手上現金很多,但是卻不敢做大規模的投資。
公司規模大了,投資上傾向「謹慎」雖然不是壞事,但恐怕也不是件好事。
諾基亞、摩托羅拉、柯達等都曾是世界上最風光的公司,尤其是曾經引領風騷的諾基亞說:「他沒有做錯什麼」,但是面對產業快速變化,諾基亞也沒做對什麼,一個新浪頭打上來,一個典範轉移,產業可能就會有顛覆性的變化,畢竟科技產業變化速度太快了,手握這麼多現金的科技業老闆們,該好好想想怎麼讓手上現金發揮最大的作用,等待下一波浪起時先馳得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