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羅斯9日舉行總統大選,官方宣布現任總統魯卡申柯(Alexander Lukashenko)以8成得票率獲壓倒性勝利,然而該結果備受質疑,白俄連續3晚爆發示威衝突,5000人遭捕、一人因爆炸死亡,許多人下落不明。
歐盟譴責白俄總統大選「既不自由又不公正」,政府鎮壓民眾手段不符比例原則,擬制裁「使用暴力、非法逮捕和偽造選舉結果」的白俄官員。
《BBC》等外媒報導,反對派總統候選人季哈諾夫斯卡婭(Svetlana Tikhanovskaya)11日逃至立陶宛,儘管她在一支影片中表示自己是「為了孩子安危」自願離開,許多支持者懷疑她其實是受到當局施壓。
37歲的季哈諾夫斯卡婭經歷過車諾比核災,原是家庭主婦的她在丈夫入獄後便「代夫出征」,意外成為26年來第一個強勢挑戰「歐洲最後獨裁者」魯卡申柯的候選人。
示威連3日升級,總統考慮派軍隊鎮壓
季哈諾夫斯卡婭離開白俄,並未動搖民眾示威的決心。
首都明斯克(Minsk)及至少11個城市持續有示威活動,警方發射橡膠子彈、催淚彈和閃光彈,而抗議者以石頭、瓶子、路障和汽油彈回擊,雙方爆發激烈衝突,而且暴力程度不斷升級。
外媒形容「抗議及鎮壓達到前所未見的強度」,社群媒體充斥警方濫用武力的影片,包括打破車窗把車上的人拉出來毆打,就連《BBC》的攝影團隊都遭到警察攻擊。
總統魯卡申柯指示威者是「遭外國勢力操控的綿羊」,他不容許國家分裂,會繼續強硬鎮壓抗議,他甚至威脅出動軍隊。
監測網路的非政府組織NetBlocks指出選舉當天白俄網路「嚴重斷線」,此狀況一直持續到現在,德媒指出當局想藉此妨礙示威,Telegram創辦人度洛夫(Pavel Durov)在推特聲明他們已啟動「反斷網」計畫。
德國對白俄宣布旅遊警示,波蘭自告奮勇為魯卡申柯和反對派居中協調,而美國白宮也對白俄動盪表示「深切擔憂」。
去選委會申訴,卻被拘留7個小時…
「我以為這場競選帶給我力量,讓我變得更堅強,足以面對所有事情」季哈諾夫斯卡婭逃至立陶宛後釋出一支聲明影片,「但我猜,我仍是過去那個軟弱的女人」。
她表示,離開白俄是個艱難但「完全出於自願」的決定,儘管她能想見很多人會為此譴責甚憎恨她。
「不值得為現在發生的事犧牲生命」她強調,「孩子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出於安全理由,選前她已將兩個孩子送至立陶宛。
11日立陶宛外交部長林克維丘斯(Linas Linkevicius)證實她已平安抵達,並獲得一年的簽證。他告訴《BBC》她決定離開白俄是個「明智的選擇」。
然而,一些反對派人士認為季哈諾夫斯卡婭是被當局「送走」的,作為交換條件,政府釋放了她的競選團隊經理莫洛茲(Maria Moroz)。
這些質疑其來有自,畢竟官方宣布魯卡申柯大勝、季哈諾夫斯卡婭得票率卻只有9.9%時,她堅稱自己才是勝選者,呼籲當局和平轉移權力,而且不會離開白俄。
10日她向選舉委員會申訴,卻遭拘留7個小時。白俄官媒11日釋出一支影片,據信是她在拘留期間所拍攝,片中她以「讀稿」方式要求民眾接受選舉結果、停止抗議,咸信她是迫於壓力而說出這些話。
車諾比核災重創她的家鄉
儘管季哈諾夫斯卡婭自稱「軟弱」,她的經歷卻不似如此。
根據《衛報》,1982出生的季哈諾夫斯卡婭正是所謂的「車諾比小孩」,1986年車諾比核災直接或間接重創這些孩子,因此12歲時她前往愛爾蘭南部的蒂柏拉里(Tipperary)調養身體。
接待季哈諾夫斯卡婭的家庭依然記得她十分聰明,英語說得比其他人都好,一連好幾個夏天她都在愛爾蘭照顧其他車諾比小孩。
後來她當起英語教師和口譯,之所以辭去工作改當家庭主婦,是為了照顧她先天失聰的長子。而為讓兒子接受移植手術,她舉家搬至明斯克,她在愛爾蘭的接待家庭形容她是個「犧牲奉獻的母親」。
她的丈夫季哈諾夫斯基(Sergei Tikhanovsky)是知名部落客兼異議人士,遭捕入獄和被取消競選資格,成為季哈諾夫斯卡婭躍升政治舞台的契機。
繼承KGB的歐洲獨裁國家
自1994年上台,65歲的魯卡申柯一直擔任總統至今,在位時間長達26年,為現代歐洲之冠,因此西方媒體封他為「歐洲最後的獨裁者」。
不過考慮到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通過修憲延長任期至2036年,或許魯卡申柯只會是「歐洲倒數第二個獨裁者」。
本次勝選代表魯卡申柯將展開第6個任期,直至2025年。
魯卡申柯主打「民族主義」、「抵禦外侮」和「安全穩定」,曾任職於蘇聯軍隊和集體農場的他,掌權後亦採取蘇聯式獨裁統治,控制媒體、鎮壓異議份子,他甚至沿用蘇聯秘密警察KGB的制度和名稱。
雖然他與蘇聯和俄國關係密切,近來他卻想與俄國劃清界線,當他嘲笑季哈諾夫斯卡婭是「遭外國勢力操縱的魁儡」,甚至指她背後有克里姆林宮在撐腰。
儘管如此,普丁仍在第一時間恭喜魯卡申柯連任。
民眾對魯卡申柯的不滿除了萬年總統外,還有他武肺防疫不力,輕描淡寫要民眾喝伏特加、洗桑拿抗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統計,白俄確診病例已近7萬人、死亡約6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