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陸軍大學(Army University)雜誌《軍事評論雙月刊》(Military Review)9至10月以中國可能攻台的7條路線為封面,邀請多名軍事專家討論台海軍事,尤其是陸軍能發揮的影響力。
美國陸軍軍事歷史中心歷史學家賽茲柯恩(Eric Setzekorn)指出,美國在亞太的注意力已從朝鮮半島轉至台灣海峽,儘管美國台海戰略多著重海軍、空軍,但陸軍角色同樣重要。
美國海軍陸戰隊上校米爾斯(Walker D. Mills)、軍事專家道恩(Brian J. Dunn)呼籲「美軍重返台灣駐軍」,才能有效嚇阻中國進攻台灣。
米爾斯表示美國對台「模糊或不確定的承諾,可能招致(中國)災難性的誤判」,威懾要發揮作用,需要「中國領導人相信」興戰的代價,遠超強行武統所能帶來的好處。
高調護台才能「說服」中國不興戰
「美國必須了解,制衡中國的傳統方法愈來愈不管用」米爾斯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早於2017就劃下「統一紅線」,現在輪到美國展現衛台決心。
1979年台美斷交後美軍撤出台灣,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台灣巡邏艦隊解散,改以軍售和艦隊例行巡航護台,並以廣泛但行文模糊的《台灣關係法》定義雙方關係。
然而米爾斯警告,美國若繼續打迷糊仗,中國可能會採取「有限目標戰略」。用白話文說就是「先求有再求好」,率先攻台讓佔領形成「既成事實」,把宣戰的燙手山芋丟給美國,屆時白宮和美國民眾可能會覺得不值得為台向中國掀戰。
「解放軍最大的風險,就是延長與美國的戰爭」米爾斯說,「而為了統一,和台灣來一場血腥但短暫的衝突,或是(北京)可接受的代價」。
他強調,為免走到這個地步美國需說服中國相信,美軍有能力突破解放軍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denial,下簡稱A2/AD)戰略,攻台不僅「無法快速達成有限戰略目標,甚至可能導致大規模長期戰爭」。
美國蘭德智庫(RAND)今年報告也指出,相較於人數精簡、保持移動彈性的海空軍艦隊,駐守一地的陸軍更能發揮嚇阻作用。
不過,為何美軍駐台才能有效使中國不敢輕舉妄動?
若共軍攻島,台唯一機會是「拒絕休戰」
米爾斯解釋,若戰事爆發,解放軍的A2/AD能力足以迅速封鎖台灣,甚至是美軍在日本及關島的基地,難以即時馳援台灣。
道恩抱持相同擔憂,他指出中國攻台關鍵在於「拖慢美軍介入速度」,從白宮下令出兵到援軍真正抵達,往往得花上數週。
當戰事在世界另一端爆發,美軍能多快到位?1950年韓戰,前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迅速出兵,而且美軍在日本就有基地,然而首批美軍仍在一週半後才抵達朝鮮半島。
道恩分析,若台海戰爭開打,台灣強調不對稱作戰能力的「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下稱ODC)恐不足以阻止共軍上岸,台灣勢必得與其短兵相接,想辦法達到ODC目標「撐到第三方介入」。
根據道恩,台灣唯一的機會就是拒絕休戰,將解放軍趕回海上。
比較兩岸軍力後,道恩認為台灣無法憑一己之力驅逐共軍,尚須美軍支援,他估計大約需要陸軍一個2到4師組成的團參與地面作戰,而海空軍負責掌防守台灣港口及機場。
轟炸美軍在亞太基地,中國能獲40天攻台時間
另一方面,美中軍力差距愈來愈接近。賽茲柯恩表示,中國在海軍船艦規模與超音速導彈方面具顯著優勢,能有效壓制美國海空軍。
北京不受《中程飛彈條約》約束,傾力發展下,其彈道飛彈已足以威脅在日本、南韓甚至關島的美軍基地。
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New American Security)指中國導彈「對美國在亞洲利益造成最嚴重的軍事威脅」;蘭德智庫估計,藉由破壞美軍航空設施中國約能獲得40天緩衝,而這時間已足以攻破台灣。
就連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前陸戰隊司令奈勒(Robert B. Neller)也承認美軍在亞太這項弱點。
因此,雖然目前台灣、美國、中國的軍力平衡足以維持穩定及和平,「台美將愈漸需要地面部隊提供強力分層防禦,以嚇阻中國採取軍事行動」。
台美不應依賴中國對死亡的容忍度
米爾斯坦承,在台駐軍必將導致美中在外交和其他方面的衝突,況且美軍同樣需經「台灣政府邀請」才能駐軍,而這勢必也會在台灣社會引起激辯。
然而他也強調,對美國而言,失去台灣盟友的代價太大了,若中國佔領台灣,他就能打破日本、菲律賓組成的第一島鏈,自由進出太平洋。
道恩更補充,過去台美寄望ODC以「提高可能傷亡人數」嚇阻中國動武,但光是仰賴敵方對死亡容忍度是非常不可靠的,因為容忍度會隨局勢浮動,而台美無法確知其變化。
「解放軍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中共掌權」道恩直言,「如果中共必須征服台灣以維持權力,解放軍傷亡人數對他們將不再是一個限制因素」。
因此道恩同樣建議美軍赴台駐守,不然也該增加對台重武器軍售,例如戰鬥直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