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有一天,正值事業頂峰階段的自己,卻突然不能動,這樣的影響有多巨大?
據統計,65歲以上的老人,每100人中就有1-2個罹患帕金森氏症,男女比大約為1.4:1。先期帕金森氏症可能會出現便秘、嗅覺異常,早期則可能出現步伐遲緩、動作變慢等症狀,日常生活多留意小細節,就可以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可以延緩病情惡化速度。
不過帕金森仍有一些症狀容易被忽略,究竟有哪些?民眾是否能初步自我檢測?為何帕金森治療後仍會有「異動症」?什麼是異動症?如何突破治療及預防?
帕金森10大症狀》醫:超過3項要注意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先指出,「靜止時的手抖」才是帕金森氏症的典型症狀,真正在做事時手反而不會抖。
葉篤學也表示,曾遇過一名50歲女性,因肩膀痛一直以為自己五十肩,但是怎麼治療都沒改善,直到看門診才發現是帕金森氏症。他進一步說明,「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是因為腦內稱做黑質的部位出現退化,導致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肌肉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影響身體活動能力。」
台灣動作障礙協會也列出帕金森氏症10大症狀,包括:
1. 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
2. 走路時手不會擺動
3. 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
4. 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
5. 步伐小常跌倒
6. 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
7. 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
8. 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
9.音調變小或沙啞
10. 寫字變慢字體變小
葉篤學表示,如果10項中了3項,可能就要注意。他也提到,「日常生活中可能被忽略的症狀,還包括單側肩膀疼痛(五十肩)、鞋子磨損快、作夢時會大叫等等,留意這些警訊,才能及早發現帕金森氏症。」
台灣帕金森之父:「3 Lucky 7」顧好生活品質
有「台灣帕金森之父」之稱的陸清松表示,帕金森氏症好發在50歲以上,這年紀的患者通常事業有成,「可以想像他們能掌管公司卻管不了自己的手抖,對自尊造成很大的傷害。」他也提到,正因帕金森氏症的症狀是外顯的,不像糖尿病血糖高到300也沒有人知道,只要旁人稍微留意就會發現不對勁,久而久之會影響到患者社交意願、減少接觸人群機會。
不過陸清松也強調,「帕金森病是一個良性的病,是可以治療的,雖然到目前無法根治,但起碼有一段時間可以控制這些病不要太影響到日常生活。」
至於帕金森的分期,陸清松表示,患者的多巴胺細胞會慢慢死亡,退化達到50%以上才會出現症狀,他指出,學術上有分成7期,但對病人他會用「3 Lucky 7」來解釋:
第1個Lucky 7蜜月期:這7年病人吃藥加上運動,可以過正常生活、正常工作。
第2個Lucky 7工作期:病人可以期待工作14年
第3個Lucky 7退休期:這時候可以加上一些新藥延長有意義的生活品質,鼓勵病人還可以好好活著。
為何帕金森治療後仍會有「異動症」?
關於目前治療帕金森氏症最大的挑戰,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巫錫霖表示,在於讓藥物濃度維持在有效區間內,「早期因為多巴胺細胞數量堪稱足夠,所以藥效區間較大,就像籃框很大,怎麼投都容易進球。」
但隨著病程進展,多巴胺細胞逐漸凋亡,藥效區間也隨之變窄,巫錫霖表示,「這時候藥物濃度若太高,患者就會出現異動症,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顫動,藥物濃度若太低,則會出現斷電(off)現象,想動卻動不了,患者意識清醒卻無法控制動作,常讓他們深感挫折。 」
不過為什麼接受治療一段時間後,病人還是會出現困擾的異動症跟斷電現象?
陸清松解釋,帕金森是一個慢性的退化病,「一般來講多巴胺細胞是製造多巴胺,我們補充給他叫做左多巴,到腦中可以轉換成多巴胺,目前用左多巴治療是黃金標準治療,但一方面補充、一方面又持續惡化。」
陸清松表示,當藥物利用率越來越低就會產生異動症,「有點像是舞蹈症,吃藥1小時會開始出現異動症,2、3小時慢慢藥效消失了他就不太能動了,這時候就出現開關現象,開的時候出現異動症,關的時候就不太能動或是動作緩慢。」他指出,一般來講大概是蜜月期以後,病人會出現這種現象。
他強調,因帕金森是持續退化,能改善症狀但無法把多巴胺細胞保留住,「就像銀行存款很多的時候,愛怎麼花就怎麼花,但當銀行存款不夠,就沒辦法像原本一樣穩定供應釋出,也就是多巴胺細胞已經慢慢不見了。」
陸清松也表示,這種異動症有時到後來會出現突然不能走,或是要轉彎、經過人群等生活上都比較困難。「有遇過病人說要嫁女兒,希望陪女兒走紅毯時不要亂動,我們就給他一些特別處理,讓他婚禮過程中平順度過。所以現在我也提倡個人化醫療,依病人的需求不同處理給予病人最大的好處。」
那麼帕金森嚴重的話,是否可能會提早死亡?
陸清松表示,有些人退化較慢、有些人退化較快,「但基本上不會因為帕金森病本身死亡,而是因為出現異動、感染,或是外出活動發生意外,這樣過世的比較多。」他也指出,其實得了帕金森20年、30年後,固定有服藥還是可以活動,「但因為他活動困難、臥床機會比較多,就產生褥瘡、感染等,所以帕金森最致命的就是肺炎跟尿道感染,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另外,陸清松也表示,帕金森雖然會失智,但不像阿茲海默症這麼嚴重,「因為你失智基本上老闆可能就不讓你工作了,不失智還可以處理很多事情。」
醫:「這件事」能降低帕金森惡化風險
巫錫霖表示,現在有新型藥物可提供選擇,中晚期的帕金森氏症患者常會擔心沒電或異動,擔心藥效很快沒效,而縮短用藥時間、加重藥量,患者因為依賴藥物,可能服藥時間還沒到就先吃藥,進而造成藥量過多,「長期過量可能出現左多巴胺幻覺,例如看到小蟲子滿天飛或地上爬,有用藥困擾的患者可以考慮選擇新藥。」
問到這個藥物是否有副作用?
巫錫霖表示,患者可能會出現幻覺、低血壓、便秘、口渴或衝動控制問題。陸清松指出,若血中濃度可以穩定的話,就不會很快產生這些異動症惡化的現象,「這個新藥不管初期、中期或晚期都可以用。國內現在可能會開始做臨床試驗,國外已經從2011年就開始做,美國2015年就核准了,台灣現在也核准了只是還沒開始推。」不過目前這款新藥健保尚未給付。
60歲到70歲是帕金森氏症好發期,巫錫霖建議患者可以藉由填寫病患日記,記錄自己的用藥及相關症狀,幫助醫師了解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一旦出現明顯異動或1天之內斷電時間超過2小時,已造成生活困擾,就可以考慮調整用藥。
巫錫霖也表示,因為帕金森真正的病因不知道,可能跟基因、環境、飲食都有關,「根據臨床經驗這幾年發現,運動對帕金森活動的維持非常好,所以對於帕金森的患者,我會建議正確認識自身疾病、勇於面對,並且持續運動、復健,做好這些事減少巴金森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