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社運敏感課題:如何面對被價值空心的政黨收編?

社運

蔡英文甫當選後就在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發表談話,「年輕人不要怕跟政府機關打交道,我相信未來政府也會有這樣的雅量。如果第一次聽不見,大聲一點;如果第二次再聽不見,你可以更大聲一點;第三次再聽不見的時候,你可以拍桌子。」不過最近一次出訪中,記者詢問想要一例一休,蔡英文便回答去找老闆不要找政府。

還要繼續期待民進黨嗎?

適逢蔡英文「當選」總統滿1年,蔡政府在重大政策的態度丕變,早就遭到網路鄉民打臉,台灣農村陣線秘書長陳平軒表示,這一年看起來和國民黨執政時期非常相同,民進黨與社運團體的對話空間、共同促成政策形成的過程還在摸索的階段,溝通並不是實質上那麼美好。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號召網友投票2016年度十大事件,「同婚法案首次通過立法院委員會審查,反方主張應公投決定」成為第一名,三、四名分別是「華航與台鐵罷工爭議」、「《勞動基準法》修法爭議與一例一休三讀通過」,都有超過5成的網友認為是重大事件。民主平台理事顏厥安認為,「民進黨如果是一個空心的政黨,這又何嘗不是社運的一個策略,越罵空間就越撐得出來。」

社運團體多半持有進步的價值,因此在這一年裡,最在意的是政府沒有拿出立場就放任大家吵,不管是一例一休或同婚議題皆然。

中研院政治所副研究員徐斯儉認為,一個沒有進步價值的政府在未來或許是一個正常現象,過去如國民黨般惡魔的執政黨已經不會再有了,面對價值空洞的政黨,未來他們有什麼價值也不要太相信。

民主平台會長陳昭如則表示,「做為一個法律學者,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繞開政黨為主的運動方式,讓制度的改變有進步價值。」

社運團體如何面對被收編?

2000年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民進黨政府大量進用社運人才,環運、工運、婦運團體都有人進入政府體系,社運力量頓時消極許多,被認為是被政黨收編。

簡錫堦是民進黨創黨元老之一,也曾參與新潮流,投身工運,「我應該是最有政黨情結的人,比我年輕十幾歲的朋友也都覺得『我們的人執政了,客氣一點,不要抱怨』,但如果保持這種態度的話,難道有政黨情結都不應該說話嗎?不對啊!不能說社運團體只批判國民黨大聲,民進黨卻不吭聲,要有是非。」

研究社會運動的學者范雲則以自身參與的婦女新知基金會為例表示,人進去了,但是議題沒有過,那就是收編了;如果倡議有被政府接納,那麼有沒有進到政府也沒那麼重要,例如2004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至少透過法律讓性別平等的價值留在社會,「政府不在意議題和人有沒有進去,那才是比較可怕的。」

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沈秀幸認為,社運團體相互串連,以及了解各個團體之間的交織性是重要的,先不要管民主進步黨要不要進步,公民團體要先進步,才有可能壯大社運的空間。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