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台灣認同漸成主流 但民眾仍不放棄「中華民國」國號

民調

近期立法院無異議通過「台美建交」的決議文,等於藍綠白黃都支持,政府積極推動美國與中華民國回復邦交。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台灣安保協會今(16日)公布最新民調,高達82.5%受訪者支持台美建交,顯然此議題已成為全民共識。

台灣認同逐漸取代中華民國,「中國」認同已脫離檯面

值得注意的是,該民調還調查,民眾較支持用哪一個國名與美方建交,結果顯示,最高比例是台灣38.3%,再來是中華民國(台灣)23%、中華民國20.8%、台灣(中華民國)13.5%,以「台灣」為主體的比例超過5成;且不分年齡層,支持用台灣的比例都最高。

在身份認同上,最高比例的也是台灣人39.4%,中華民國人為22%,是台灣也是中華民國的則為35.6%(其中20.8%以台灣優先),只有中國人或含有中國人的比例只剩3.1%。台獨聯盟民調小組召集人魏聰洲直呼,台灣國族認同正處過渡期,已經是台灣逐漸取代中華民國,並非以往認知中,台灣取代「中國」

雖然國族認同有顯著改變,但在國號上,民眾依舊較為保守,主張在10年內推動以台灣國取代中華民國的比例只有20.9%,維持中華民國一陣子,之後再推動台灣正名的為23.3%,一直維持中華民國的則有47.5%。

國號改革仍偏保守,宋承恩:中華民國在國際行不通

島國前進智庫國家論述組召集人宋承恩分析,多數人認為中華民國的意義就只在於國號,與國族認同無關,但民眾應該了解,中華民國已經不在於國際法的意義上,在國際社會是行不通的。他以國際奧會為例,國際奧會受一中原則牽制,不承認中華民國,又因前總統蔣介石當時不放棄中華民國稱號,也不願妥協台灣,於是誕生了「中華台北」這個悲劇。

宋承恩認為,此案例是國際的縮影,告訴我們不能用中華民國進入國際社會,政府應該讓民眾多了解此觀點,並推動將國號改為台灣的現實。

該民調的一大特點是,將15-19歲的族群納為樣本,交叉分析顯示,15-19歲是最認同與美國建交的族群,超過5成(50.4%)支持積極促成建交,但以台灣名稱建交的支持度只有29.9%,身份認同只有台灣人的比例也只有32.4%,在年輕族群中比例較低。

魏聰洲認為,這顯示15-19歲這一代很在乎主權問題,但對國族國族問題較不感興趣的世代,這說明學校教育的國族歸屬感仍暗示中華民國,與認同轉型中的社會是有所脫節、落後的地方。

「維持現狀」仍是主流?苗博雅:越了解議題就越贊同改變

該民調亦針對先前「護照封面正名」議題進行調查,雖然護照正名在政壇吵得沸沸揚揚,但高達50.7%民眾表示不知道這件事,只有49.3%有關注。且外,贊成外交部將Republic of China字樣縮小的只有20.4%,過半民眾(53.6%)認為應該維持原來的大字樣,只有15.4%認為Republic of China不用出現。

台北市議員苗博雅指出,此民調就表面而言,似乎「中華民國派」佔上風,但其實仔細觀察交叉分析,對議題越了解的人,越贊同改變現狀。

就護照正名案而言,知道此變更的受訪者中,有31.4%贊同外交部的變更;相對於不知情者只有9.7%支持,苗博雅認為,大家潛意識認為維持現狀是最好選擇,只要政府積極宣傳,讓民眾了解政策內容,取得更多民意支持會是預料之內的事。

該民調由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與台灣安保協會委託山水民意研究股份有限公司調查,在10月12至13日,以電話(市話和手機各佔一半)成功訪問1073人,在95%的信心水準下,約加減2.99個百分點,加權方式依內政部人口資料,進行地區、性別、年齡層加權,以符合母體結構。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