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一中今年考上台大醫學系的應屆畢業生人數掛0,以往每年都有學生考上台大醫的南一中,家長們也擔心金字招牌會蒙上灰。
日前校方表示,學生因此有所「警惕」,普遍成立讀書小組,晚上仍可見燈火通明,學生認真念書的情景,這其實也反映了台灣升學制度下的「醫科迷思」。
南一中2人達到標準,卻不選台大醫
每年放榜日各明星學校難免被拿來比較,今年台南一中上台大醫科人數掛蛋,中一中則有16人考上台大醫科,此事甚至因此成為與中一中校門口小書包兩校互槓事件時,中一中提到「台南人因為吃太甜而變笨」,變成重點攻擊的目標。
同時也因此讓許多家長擔心,南一中的金字升學招牌會蒙上灰,無形之中也是給校方壓力,但事實上今年度南一中並非沒有學生考出高分,有兩位符合門檻的學生,有一位因為興趣選擇台大電機系,另一位則是就近填了高雄醫學大學。
台灣升學主義下,常常將錄取醫科多寡當作學校辦學好壞的評斷依據,尤其又以台大醫科為各校評比指標,憑心而論,學生是否自動自發認真念書,跟學長姐的升學率通常沒有關係,但學校會迫於外界及家長的施壓,將壓力再轉到老師學生身上,這其實是很病態的「台大醫科迷思」。
甚至對於南一中來說,「台大醫科」更是指標性的存在。前台灣醫學生聯合會會長洪程睿在臉書上表示,5年前他從台南一中畢業時,那年學校7個應屆考上台大醫學系的學生收到當時校長的一個紅包和一個萬國通路的行李箱,同樣考上中山醫學大學的他心裡難免不平衡。
「醫科保證班」成為少子化下私校的浮木
受少子化衝擊,越來越多私校走向關閉的命運,前陣子的熱播劇「想見你」拍攝地點鳳和中學曾經是南部知名的明星私中,卻在今年宣布停招。
台南其他知名的私校,像是港明中學一直以來有醫學院搖籃的美譽,今年度有1位錄取台大醫學系,38位錄取醫學系,喊出「培養醫科學生」的口號,每屆平均都有30人次考上醫科,在少子化的衝擊下,港明中學學生數卻是逆勢上漲的。
「醫科迷思」在南部地區會特別嚴重,主要跟歷史背景及產業分布有關係,台南地區過去屬於農業社會,老一輩的觀念和認知還停留在「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念書當醫生」,也因此在南部常有所謂醫生世家,到現在還是會希望下一代能繼承衣缽。
對於南一中今年沒有人上台大醫,一位南一中、台大醫校友表示,問題出在兩個地方。首先,南一中之所以今年沒人上台大醫是結構系統問題造成,因為以前南一中招收到的學生是以濁水溪以南的雲嘉南學生為主,不過現在已經限縮到台南市,加上這20年來台南實住人口少子化,分母變小,優秀學生數當然變少。
校友:與其關心幾人考上台大醫,學校自由氣氛有無延續更要緊
這位校友透露,這樣的問題不僅在南一中出現,其實台南女中更是早就開始發生,至於這些問題如何解決?他認為,必須觀察南科的發展情況,如果南科繼續擴大之後,未來十年台南地區因為實住人口增加而改善,招收學生變多,問題自然會改善。
其次,南一中另一個問題在於「集中資優班」的編班策略,他認為「集中資優班」這個政策對一般高中並沒有太大幫助,卻反而讓整個學校的平均學習風氣下降。
他雖然是南一中、台大醫的人生勝利組,不過他個人並不喜歡學校以「台大醫科」當成指標,因為「考不上就考不上,和學校教給學生什麼是兩回事」與其說學校考上幾個台大醫,校友身份的他更在乎的是「南一中的自由氣氛有沒有延續」。
「醫科迷思」可能會是新課綱的大阻力
其實因為台灣社會對於醫學院的迷思,源自於「學科至上」的觀念,與新課綱的「素養」其實是兩條平行線,比起過去升學導向的學科為重,新課綱減少了必修課程,更重視孩子能夠依據不同課程找到自己的興趣,學校也能有特色發展的空間。
就以南一中有台大醫科資格卻選擇電機系的學生來說,他遵從自己的興趣,也有不被醫科至上思想綑綁的家長,能符合新課綱所強調的適性發展,但倘若「醫科迷思」仍然根深蒂固,無論是在校方、家長或甚至學生身上,都將會成為新課綱的巨大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