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痛到我以為是心臟病還是腦瘤,吃止痛藥也只能緩解10幾分鐘,頭部必須靠沙發支撐,到醫院也要沿著牆邊走......」今年70多歲的張大姊,20多年前因頭痛、肩胛痛和胸悶就醫,被當成心臟病治療3個多月,依舊頭痛欲裂,醫師甚至懷疑她長腦瘤。
後來醫師建議張大姊做眼底檢查,發現竟是「青光眼」問題!且眼壓竟已高達35.7和37.5毫米汞柱(正常眼壓為11~20毫米汞柱)。
根據統計,台灣青光眼的病人數高達35-45萬人,比慢性腎衰竭、憂鬱症等疾病的患者數還多,且其中1/4有失明危機。為何張大姊的青光眼會用胸悶頭痛表現?青光眼有哪些徵兆?如何早期發現並治療才能避免失明風險?
直系血親有「青光眼」18歲就要開始做篩檢
收治張大姊的青光眼權威─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指出,「因為青光眼他的表現很多面化,有的病人表現就是頭痛或是眼眶痠,有些人覺得看東西霧霧的,沒有一定的標準,而且青光眼最可怕的是沒有症狀,大部分患者都是沒有症狀的。」
呂大文解釋,眼壓特別高是因角膜是受到三叉神經的支配,「當你眼壓特別高時三叉神經也被強化,很多就表現出非典型症狀,比如說胸痛、肩頸痛等。如果有出現莫名肩頸痛、上半身痛,看了各科都沒辦法解決的話,建議要來看眼科,看是否有眼壓相關問題存在。」
「大部分患者都是沒有症狀,所以青光眼最好的診斷方式就是篩檢。一般建議過了35歲以後要看一次眼科,那假如直系血親裡面有青光眼,從18歲開始就要篩檢。」呂大文強調。
根據研究統計,台灣地區49歲以下的青光眼患者約佔27%,呂大文表示,「最主要因素就是大家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有去篩檢所以發現很多年輕的案例。台灣因為健保方便,很多年輕人可以較早發現。」據統計,台灣地區青光眼在初次診斷視野跟視神經狀況較差的病人約佔25-30%,「大部分病人就是因為太晚發現,所以早期發現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不過為何會導致青光眼?
呂大文解釋,主要是因眼睛的房水排除不順暢,正常眼睛一天大約會產生3.5 cc的水,如果有青光眼排除量可能不夠。「我們身體裡面只要積了0.1 cc的水,眼壓可能就會上升5-7毫米汞柱左右,假如產生很多排不掉,眼壓就會高起來。」
另外,呂大文也表示,「熬夜」也是導致眼壓上升很重要的因素,「因為我們在夜間的時候,房水液的分泌量大概只有60%,如果熬夜的話,白天跟晚上分泌的量是一樣的,這樣一天可能就會產生超過5 cc的水,來不及排掉眼壓就會高起來。」
呂大文表示,常看到青光眼患者來門診,眼壓突然高起來,「一問之下發現,他昨晚可能沒睡好,所以其實熬夜對青光眼是有不利的影響。」
初期無症狀...青光眼發現恐是末期
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解釋,臨床上青光眼可分成2種,一種是「開放型青光眼」,這類患者往往沒有症狀,等到視野缺損時視力已無法恢復;另一種「閉鎖型青光眼」則是來勢洶洶、較為急性,患者可能覺得頭痛、噁心,如果沒有及時就醫,可能睡一覺起床就喪失視力。因此青光眼也被稱為「視力的殺手」或「視力的小偷」。
陳賢立指出,青光眼簡單來說就是眼壓太高壓迫視神經,造成視力和視野不同程度的傷害;「人眼的水晶體前方與角膜中間,充滿了房水液,提供眼睛組織營養,正常情況下,48-90%的房水液會從小樑網膜排出、剩下的則由葡萄鞏膜排出,一旦排出管道出問題,房水液排不出去,眼壓就會增高,形成青光眼。」
他進一步解釋,房水的作用主要是眼睛的水晶體前方與角膜中間的空間充滿了睫狀肌細胞分泌的房水,主要提供眼睛組織的營養,「正常眼壓應介於10-20毫米汞柱,房水無法正常排出的傷害,會導致眼壓持續升高,最終會壓迫視神經,產生不可逆的細胞損害,視力喪失這就是青光眼。」
陳賢立表示,青光眼初期可能沒有症狀,或是以腸胃不適、偏頭痛的症狀表現。不過他也提醒,正常人的眼壓也可能造成青光眼,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經纖維缺損的傷害。
許多民眾也好奇:只是眼睛累或視力模糊就可能是青光眼嗎?
陳賢立表示,青光眼病人的視野缺損都是從眼睛周邊開始惡化,「所以才會說病人一開始不會有視力上的問題,病人也不會有警覺在早期來看,所以當視野到末期變小時,有些人是出車禍或跌倒,才發現自己是青光眼。」
醫:符合「4條件」小心急性青光眼釀失明
問到哪些人屬於青光眼高危險群?呂大文指出,若符合以下4個條件要小心急性青光眼:
1. 女性
2. 身高小於160公分
3. 遠視100-300度
4. 年齡大於55歲
「假如4個條件都符合,秋冬時要特別小心會有急性青光眼發生的機會。因為像這類患者眼睛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所以會產生擁擠效應,可能會是『隅角閉鎖型青光眼』,一發生就可能突然失明。」呂大文提醒,尤其在感冒期間這類族群若吃了感冒藥,「因為是副交感神經藥物特別容易發生,特別要小心。」他也表示,若符合這4個條件者一定要去做隅角檢查,看是否是好發急性青光眼的族群。
陳賢立也指出,小朋友也有少部分有先天性青光眼,但是平均一般來講年紀大比較有機會,不過40歲以上都有可能,「有家族史,另外就是眼球外傷、手術併發症、免疫系統有問題,或是器官移植需要大量長期使用類固醇,都要特別注意。」
他也提到,有人眼睛癢隨便買藥,剛好買到有類固醇的,「點了很舒服,一點就是點1、2年,來看眼科的時候就變(青光眼)末期了。因為他的眼壓是慢慢上升又沒有症狀。所以我們現在才鼓勵大家每年做健檢,從健檢會篩選出來很多。」至於近視族群,陳賢立表示雖然目前沒有明確證據,但部分也把他列進危險因子中。
在男女比的部分,陳賢立表示得到青光眼的比例沒有差太多,「只有閉鎖式青光眼比較多是女性發生,因為女性排水位置天生窄,東亞從北邊愛斯基摩到新加坡,日本、韓國、印尼、我們華人,身材比較矮小的女性,遠視眼的病人,較容易有,近視的相對較不會。」
國防醫找出治療青光眼機轉,促新藥誕生
確診青光眼後,張大姊在一般眼科就醫,但眼壓控制並不理想,後來經介紹找到青光眼專科醫師呂大文,透過精準用藥、每晚睡前點藥水,讓眼壓多年來都維持在13-15毫米汞柱,得以保護視神經、留住視力。
呂大文表示,青光眼的治療藥物雖然很多,但是沒有一種藥物可以適合所有病人使用,「現在有一家藥廠願意進到台灣市場,用在美國220美元的價錢,在台灣預計只賣1千元左右,且病人使用這款藥物可以減少用藥次數,對青光眼患者是一個很大的福音。」
國防醫學院實驗室在2000年率先發現,青光眼患者的房水液中,一氧化氮含量較低,「由於一氧化氮可鬆弛血管平滑肌並調整血流,因此推測可放鬆小樑網膜細胞、增加房水流出,這項實驗結果也備受重視,並促成新藥產生。」呂大文指出,這款新藥結合舊有藥物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針對葡萄鞏膜和小樑網雙管齊下的雙效眼藥水,今年獲得衛福部通過,台灣也成為亞太區第一個上市的國家。
研究發現,每降低1毫米汞柱的眼內壓,可以減少10-19%青光眼引起視野喪失的風險,而眼內壓控制在≤18毫米汞柱或降低20-30%眼內壓,都可以減少視野喪失的發生率。
呂大文進一步指出,臨床上降眼壓的藥物主要分成2種作用,一種是減少房水產生,一種是促進房水排出。「其中,市面上促進房水液排出的藥物都是針對次要排水通道(葡萄鞏膜)作用,主要排水通道(小樑網)反而沒有藥物可用。所以有些人雖長期使用藥物,降眼壓的效果仍然未達期待。」他指出,這款新藥同時有2種作用機轉,也能減少防腐劑殘留產生的副作用。
青光眼可以治癒嗎?
問到青光眼可以治癒嗎?
呂大文表示,目前青光眼的治療,只能延緩視力的喪失,無法治癒。「但降低眼壓,是唯一可以改善青光眼視野喪失的有效方法。」據資料顯示,每降低1毫米汞柱的眼內壓,可以降低10-19%青光眼引起視野喪失的風險,眼內壓控制在小於等於18毫米汞柱或降低20-30%眼內壓,可以延緩視野喪失的發生。
呂大文也表示,台灣地區一般來說青光眼有年輕化,跟3C產品大量使用也有關係,他指出近年3C產品使用多造成民眾近視加深,是青光眼好發的因素之一,「高度近視也是青光眼好發族群,如果能夠注意視力保健不要讓度數加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他也指出,青光眼跟高血壓有一個類似性,就是都需要長期的治療、長期追蹤,「高血壓藥不吃,血壓就會高起來,青光眼也是。不過有些青光眼患者用藥上覺得不太舒服,或是覺得幫助不大而停藥,都是很危險的行為。」
陳賢立再次強調,眼壓值較高、年齡超過40歲、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或遠視加白內障患者,以及血壓偏低且手腳冰冷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受過外傷、有虹彩炎、眼內腫瘤和眼內出血病史者,都是高危險群,要特別小心青光眼。
呂大文也提醒,青光眼患者一定要按時間點藥,而且要按時間回診,做視野跟眼底攝影的檢查,看病情是否有惡化。「因為不是所有青光眼都可以用藥物治療,有些時候還要搭配雷射或手術,一定要追蹤才有辦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