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結果底定,台美之間能否在白宮新主人上台後之後繼續維持良好關係,近日成為國人關心焦點。
近年來,台美關係堪稱史上最佳,台灣⺠眾對美國總統大選也格外關注,甚至出現了台灣政府是否對美國兩黨「選邊站」的討論。類似討論,突顯台灣社會某種焦慮,擔心熱絡的台美關係是否會因白宮易主而生變。
確實台美無邦交關係、 無同盟保障,美國對台「戰略模糊」更加深了台灣人的焦慮。但細究雙方關係本質,台美兩國脣齒相依。台灣不用選邊站,美國也不會放棄台灣。
缺少美任一政黨支持都不符合台灣利益
台美關係是台灣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從此次美國總統大選,台灣⺠眾的熱切關注,可見一斑。台灣⺠眾對美國總統候選人各有偏好,恰恰展現了⺠主社會開放多元的活力。政黨輪替乃⺠主國家常態,然而外交工作,卻是一棒接一棒。
特別是台灣與美國的交往中,我們要切記,對象是「國家」,而非單一政黨、 政治人物、政治傾向的團體。
台灣無論哪黨執政,甚至在野時期,對美國地方都市、政府⺠間、各黨各派,都必須深入了解交流。
美國兩黨雖然有政策辯論,但都視台灣為不可或缺的價值盟友、國會許多友台法案也是全票通過。比如美國聯邦眾議院以415票贊成、0票反對壓倒性票數通過「台北法案」。缺少任何一政黨的支持,都不符合台灣利益。
推展台美關係有助於美國國家利益
兩黨歷屆政府在對台軍售、高層互訪、及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更是接力推動。說台灣會在美國任一方選邊站,是與現實不符的假議題。
美國不分黨派支持推展台美關係,乃是因為此舉有助美國國家利益。
1. 台灣戰略地位關鍵,位處第一島鏈核心及東海、台海、南海樞紐。70年來美國協助台灣整軍經武,確保台灣周邊航道航行自由,都是為了鞏固自身及印太區域盟友利益。
2. 台灣經濟地位關鍵,是美國第十大貿易夥伴,更掌控若干高科技產業鍊核心製造環節。
3. 疫情肆虐期間,台美更投入生技醫藥合作。守住台灣,便是確保全球產業鍊 不致動盪。
台灣價值地位關鍵,一路從威權走向⺠主,享有⺠主政治、開放社會、及良善治理。確保台灣不像⻄藏、新疆、香港及廣大中國人般受極權壓迫,已成為美國社會共識。美國或有論者主張美國推動兩岸進行統一談判,甚至鼓吹 「棄台論」。但多年來美國無論何黨執政,始終在《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範疇內信守對台承諾。「疑美論」可以休矣。
蔡政府應積極考慮促進多邊主義
台美關係的進展對中國更是有大啟示。台美關係的進展,確立了台灣「華人⺠主燈塔」的地位。台灣在防疫上的優異表現證明了華人不但適合⺠主,⺠主與良善治理更能並行不悖,對所有中國人都有極大啟發作用。台灣發展成熟⺠主政治,沒有退化為專制獨裁,沒有激化為偏激躁進。而是有透明的問責機制,並成為國際社會負責任行為者的一員。
如同世界各國,中國的繁榮發展也嘉惠於穩定的國際秩序。台美關係的進展, 正是為了維繫此一秩序,而非刻意挑釁。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很大部份是受到中國對台灣軍事威及外交打壓的反制。
雖然台美關係目前有樂觀的前景,但是蔡政府也應積極地考慮,如何擴大和鞏固台美關係。促進多邊主義,會是一項具有優勢的計畫。
目前我國的政治人物,多將發展雙邊關係,作為優先安排。但這會讓台灣在面臨美國國內政治不穩定時,變得十分脆弱。美國與中國發生的衝突,會使台灣成為所謂的「談判籌碼」(bargaining chip)。
台灣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多邊夥伴
為減少我國對中美關係不穩定的弱性,台灣該把自身,定位於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多邊夥伴。
2016年蔡總統上任時首度提出「新南向政策」,希望利用新南向18個國家的市場來擴大台灣的進出口,並開拓南向國家市場。通過這個政策,台灣在東南亞地區的聲譽有所改進。因此,無論今年美國大選舉的結果如何,新南向政策都可以變成在台美關係重要策略之一。
在國際舞台,依靠單一的夥伴是不安全的,2016年以來,蔡政府積極地推廣與非傳統外交夥伴的關係,「新南向政策」為此外交政策變動最佳的證明。歸根究柢,新南向政策的長期目標,是建立一個具有「超越國界的信任」的社會經濟群體,到目前為止,在此方面已經取得部分的進展。
發展新南向政策成台美合作點
在2018年至2019年之間,台灣對十八個新南向政策的夥伴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比去年增長16.16%,達到27.9億美元,而這十八個國家對台灣的海外遊客人數也增加了6%。鑑於這一成功,蔡政府不僅應將新南向政策作為台灣的「亞洲區域戰略」,而更應將其作為與美國的印太地區戰略互動的典型運用之策略。
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中,東南亞地區扮演要角色,因此,新南向政策應該成為台美合作點。在川普領導下,美國通過部署諸如集體安全區域網絡、促進經濟繁榮、鼓勵善政和共同原則等工具,大力推動與東南亞諸國建立更強的區域夥伴關係。
同時,⺠主黨對東南亞諸國,也做出類似承諾。
2020年⺠主黨的綱領明確表示,他們將尋求「與東盟等區域性多邊機構進行強有力的接觸,以促進法治和太平洋兩岸的可持續,包容性經濟增長」。此外,拜登本人在他於《外交事務》發佈的文章中明確呼籲 「從印度到印度尼⻄亞」建立更深層次的伙伴關係。
與美國成為夥伴關係,第三國加入美印太政策有先例
有鑑於此,美國很可能會維持其在該地區的利益,而且基於北京的立場日益堅定,美國將會投入更多資源,協助保護印太地區合作夥伴的主權。因此,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顯然是正確的決策,既可以同時促進台灣與該地區的接觸,也以夥伴關係而非依賴關係的方式接觸美國。
美國將第三國加入他們的印太地區政策有其先例,可以在NSP下複製其模式。 JUMP(Japan-US Mekong Power Partnership;日美湄公河電力合作項目)就是一個很適合的例子。
JUMP旨在發展具有美國最初承諾的2950萬美元的區域電網,表明美國願意與東南亞地區的私營部門以及包括東南亞國家的私營部門在內的新區域合作夥伴合作,以實現共同利益。
在能源夥伴關係構想的基礎上,美國和台灣可以在東南亞開展合作的眾多領域之一,可能是在台灣已經證明自己能力的綠色部門(例如可再生能源或能源效率)中動員投資。
最近在馬紹爾群島舉行的台灣國際合作與發展基金會 (ICDF)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透過向馬紹爾群島人⺠提供乾淨、可靠和負擔得起的電力,該基礎設施項目,將使該島國實現其雄心勃勃的目標,即到2020年就能將家庭能源效率提高50%,將可再生能源發電提高20%。
台灣要成為有影響力的夥伴才能增加談判能力
除了新南向政策外,綠色能源的推廣,就像在尋求刺激區域經濟增長的同時, 努力在台灣及其東南亞合作夥伴之間,實現更大程度的互補性。這樣的安排也將與台灣的國內經濟增長戰略非常吻合—蔡政府的旗艦5+2創新產業計劃明確地將綠色能源列為促進創新、就業和公平分配的核心產業之一。
今年稍早,「#TaiwanCanHelp」這個標語成為台灣外交政策的主題。儘管此詞最初是為了促進台灣的醫療外交,和用在協助世界應對COVID19疫情的推廣, 蔡政府也應將其擴大到其他國際合作領域。
華府乃至於美國各州、各城的政治人物,在這次疫情,親身見證,台灣確實可以提供盟邦幫助。
華盛頓擁有絕佳的機會,將這個小而強的國家「台灣」,提升為地區領導者, 這符合其與印度太平洋地區交往的目標--不論是川普還是拜登當總統。
我們要成為有影響力的夥伴,特別是新南向與印太政策的結合,才能夠提升價值,增加談判能力。值此疫情肆虐全球期間,正是各國放下黨同伐異的零和思維,協力走出困局的契機。
任何國家、政府、黨派都應秉持中道,致力於穩定區域情勢,務實推展關係。台灣「不選邊」不是陳腔濫調,而是因為沒有選邊的必要。台灣人與其將自身安全寄望在美國一人一黨,不如思索如何與美國各界深化交流理解,合力敦促中國成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
(作者葉皓勤(Marcin Mateusz Jerzewski,波蘭籍)為台灣世代智庫研究員、陳冠廷為台灣世代智庫執行長,亦擔任台灣以色列資安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