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費醫師服務延至10年》公費醫師:「4原因」不改善...偏鄉一樣留不住人

醫療政策

「我那時候的確是因為高中服務隊的關係覺得去偏鄉也不差,但後來發現代訓公費生的下鄉、跟想像中的偏鄉差距有點大,現在遇到沒想清楚走公費生的弟妹都想認真勸退......」一名年輕公費醫師向《信傳媒》透露。

偏鄉留不住人的現象已多年未解,今年第1期公費醫師即將受訓,未來下鄉服務6年,但明年第2期公費生考試即將公布簡章,衛福部將服務年限延長為10年。消息一出,引發醫界反彈。

衛福部去年年底宣布因應偏鄉人力需求及公費醫學生招募空窗,將於109年推出公費醫師獎勵留任補助計畫。經一年的研商,6月、9月各開過一次會議,始於將屆年底的11月壓線提出補助方案,每間偏鄉醫院限制一定名額,每名醫師可以獲得7-10萬額外的月薪加給,另外一部份的補助則分給同為偏鄉但並非公費身分的醫師。

這個政策訂得好不好?符不符合目前公費醫師們的期待?獎勵留任補助又是否能夠達成政府所期盼的目標?

公費醫師:制度保障差,服務結束自然想離開...

這名年輕公費醫師提到,「我覺得公費醫師制度對下鄉醫師保障很差,所以服務年限結束大家自然都想離開,當然就只能一直招新的,但也沒有解決問題。」她表示,想要提醒高中生趁簽約前,要好好了解自己未來到底是在哪個部分被剝奪權利,「因為我們很多同學,不論軍費還公費,都是到大五、大六才認知到自己不自由的現實。」

台灣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也在臉書上發文表示,「據我的觀察,填下醫學系公費生的人,想法常常是不瞭解制度但相信政府不會騙他、孝順想幫家裡省錢、家裡缺錢經濟弱勢、狀況外就照分數填......」他表示,政府如果真的要改10年公費,必需要大篇幅報導公費制度,務必使得高中生能瞭解狀況。

「多數醫師待不住,我認為主要是家庭因素,他也會覺得說要賺錢、幹嘛不在平地賺就好了?講真的,山地醫療的薪水沒有比較高,我們在醫院還要做其他事。」聖保祿山地醫療科主任、同時也是拉拉山華陵醫療站駐診最久的醫師李章智,2年前接受《信傳媒》訪問時曾這麼說。

鮪魚肚醫師也在臉書上發文怒嗆,「衛福部大官公開霸凌弱勢學生!當各位18歲的時候,你們就已經知道簽下工作契約的注意事項?明白預算不足的公家體系下,人吃人的生態嗎?」他提到,衛福部一直搞不定偏鄉醫療的問題,「醫療設備落後、人力資源不足、總是留不住醫師,所以他們決定從年幼無知的學生下手。」

衛福部拍板將公費醫學生的服務年限現在改為10年,「而且契約內容可以由衛福部片面更改,不需要雙方同意!簽約的公費學生是去賣身嗎?因為家貧、想要自立而簽公費,錯了嗎?」鮪魚肚醫師氣憤表示。

醫:「4個原因」偏鄉留不住醫師

偏鄉為什麼留不住醫師?鮪魚肚醫師提到:

1. 設備太差

2. 人力不足、工作超時

3. 選不到想要的科別

4. 薪資無法協商

他提到,「衛福部領我們的納稅錢,卻搞個『公務預算歸零』,一毛不出,叫公立偏鄉醫院靠健保存活?導致薪水太難看,留不住醫師,就強迫公費醫學生簽下10年賣身契?除了錢,還有什麼原因留不住人?有!就是公家體系的官僚文化,吃定公費生跑不掉,讓被壓榨的年輕公費醫師根本投訴無門。」

「有學弟妹挑選好專科,結果名單上的醫院卻不准挑,說是某院區一直招不到人,規定他去。他抗議的結果是被痛斥『忘恩負義』。」不只選科選院受限,鮪魚肚醫師還提到,因為是公費生所以薪資無法協商(一般聘僱醫師會協商看診費、手術費),而且被加病人也不能拒絕。

「這樣的一個工作環境,你說服務公費年限結束的醫師會想留下來嗎?更不用說,年輕人身在偏鄉,事奉父母結婚生子都不用嗎?衛福部有照顧到這些嗎?一次簽10年,專科訓練完畢是27歲,一入偏鄉出來快40歲!那還有什麼人生可以規劃?剩下什麼事業能衝刺?」鮪魚肚醫師無奈表示。

本身也是公費醫師的《醫勞盟》理事長儲寧瑋,接受《信傳媒》訪問時表示,東部醫院確實曾有偏鄉公費醫師薪水只拿47K的慘況。儲寧瑋指出,過去公費醫師就是公職,被分配到公家醫院、公立醫院服務,「2、30年前就是公務人員,如果有考上高考會升高一些,後來因為有改成專職人員升遷的管道,公費醫師就跟一般公務人員不一樣,但之前等於你在公家單位是什麼等級、就拿什麼薪水。」

若公費生以現在來說,在公立醫院除了底薪外還有業績獎金,「但其實是要看他待的醫院要不要給他,公費醫師一被分發到哪個單位基本上是不能隨意離開的,通常按照醫院就給最基本薪資、也沒有虧待,但值多少班等等就沒得談,因為也無法用離職的籌碼去談要給多少待遇,這是先天不公平的地方。」

偏鄉醫療的困境在於,如何把人力永續留下?(攝影/陳稚華)

醫師工會:增加醫學生及系所名額,無法解決老問題

那麼這樣的制度究竟該如何改?有哪些配套措施,才能把人力留在偏鄉?

「難道偏鄉缺人力,一定要用公費生這種剛剛畢業的去嗎?如果我是偏鄉居民的話,也許也會想說為何永遠都是年輕沒經驗的醫師來這邊?」儲寧瑋指出,如果真的需要提高偏鄉的醫療水準,應該是要讓偏鄉地區的工作條件能吸引到好醫師過去,「不能只要求人家要有熱忱,還是要提供一定的工作條件。」

他表示,因為通常一個人去工作不單只要顧到他一人,「還要顧到家庭,是不是全家要帶過去那邊?小孩的就學?這些其實都是會考慮的。不是只是把公費生派到偏鄉像去服役一樣,被迫不得不遵守。」儲寧瑋認為,其實對這些公費生來說,如果偏鄉提供的工作環境不錯,服務期滿繼續留下來的可能性其實可能也不低。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也提出給政府現階段的3點建議:

1. 溯及既往,擴大補助範圍

建議將補助範圍追溯到109年1月決定留任偏鄉的公費醫師。

2. 不是拿錢出來補助就好,長期追蹤研究也要做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表示,一年的留任補助由於名額有限,經費規模並不是大到難以想像,但終歸是公家資源,值得慎重審視補助計畫成效。過去曾有對於偏鄉公費醫師留任意願的研究論文,但少見投注政府資源的長期追蹤研究,「我們認為面對偏鄉醫師人力問題不能只有下藥卻不評估療效。另外一方面,政府也不應該單單用『已經加錢了,還是留不住人』搪塞,卻忽視其他偏鄉醫院結構問題所造成的推力。」

3. 增加醫學生及系所名額,無法解決老問題

近期針對偏鄉醫師人力缺口,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認為似乎又要走回過往老路,「增加公費醫學生乃至於醫學系院所,舊有問題沒解決,故計重施能帶來多大的效應不期不待,加上增設醫學生名額的負面效應,還是令人膽戰心驚。」

「讓未成年者簽10年契約...公平嗎?」

儲寧瑋也提到法律效力的問題,「一個高中生還沒上大學時未滿20歲,如果他選擇公費生跟國家簽約,這個約在法律上有沒有效力?這個是民法,民法目前還規定20歲才是成年人,所以要一個未滿20歲的人去跟國家簽一個這樣的約,這個約其實很多是不利於公費生將來的發展,簽約上其實應該要有信賴保護條款。」

他進一步提到,簽約的條件後面不應該只有單方的隨意修改,「也應該讓簽約者知道更改的內容,法律的意義其實是要節制國家的權力,避免國家的權力無限擴張。所以在這種公費簽約的制度下,國家說了算,其實是不太公平的。」

公費醫師表示當初在簽約時,並未了解這份合約對外來不論選科或選院的影響如此深遠。(圖片來源/acworks@photoAC)

李章智感嘆地說,偏鄉醫療最大的困境在於,「台灣所有偏鄉就算有資源,人力還是不夠。」他舉例,像他所待的華陵醫療站想要推復健,就算器材買進來,但幫忙做復健的人力若無法常駐在這,一切就白搭了。「難的是如何把人力永續地送上來?若是做長期的醫師年紀大了,我們也會擔心誰來接棒?病人好不容易跟醫師建立好的醫病關係又要重新來過。」

其實許多醫師並未不願意投入偏鄉醫療服務,但政府應該要更妥善規畫配套措施,從過去公費醫師提出的問題和訴求探討進而,而非只增加年限綁約。思考如何留住人才,才是讓偏鄉醫療長治久安的穩固基石。

back to top
navbar logo